解释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70页(941字)

有多种译名:诠释学,阐释学,释义学等。

是对“文本”(text)的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所谓文本,指一切语义交流的形式。解释学一词在古希腊早已出现,它最先源于希腊文hermes。hermes是希腊神话中的信使之神,专司向诸神和人间传递和解释宙斯的旨意。解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折。古希腊时期,一批学者专事注释荷的工作,从而形成文字解释的传统。

到了中世纪,出于对圣经、法典和文学经典的考证和意义阐发的需要,形成了解释圣经技巧的“释义学”(exegesis),和研究古典文献理解问题的“文献学”(philology)。近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经过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思想家维科,19世纪德国哲学有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努力,解释学成为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解释学理论转向了理解本身,从认识论上去探讨理解的条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则从他的存在哲学出发,将解释学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转向本体论问题。他视理解为存在的方式,人的存在就是对存在的理解,人的理解的前提是他的前理解的存在状态,因而存在规定了我们理解它的状态。解释学关于人的理解成了对存在的本体论的探讨。在诲德格尔的影响下,哲学解释学于本世纪60年代兴起。

1960年,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出版了《真理与方法》一书,奠定了哲学解释学的基业。伽达默尔的哲学试图克服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所造成的真理和方法的脱节,综合二者以寻求出路。与此同时,法国解释学的创始人利科尔则融汇各派哲学思想,使解释学成为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融于一体的哲学。70年代以来,解释学运动遍及西欧各国。解释学方法也在各个人文学科和科技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解释学涉及各门学科知识,综合性强,新问题多,方法上有一定合理性,由于它汇集了不同哲学派别的内容,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僵持的格局,其发展引人瞩目。但解释学强调传统的作用,表现了保守主义的倾向,反映了西方社会企盼对稳定的要求。解释学脱离理解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只在精神领域中对人类全部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其性质是唯心主义的。

上一篇:詹姆士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