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74页(971字)

新技术革命冲击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引起了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内容之一。在当前经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首先反映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正处于过渡时期,一方面是传统产业部门出现停产、破产、转产的局面,另一方面是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部门大量涌现出来。因此,劳动力的就业处于动荡状态,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据统计,美国196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8.2%,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34.5%,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57.3%;而到1980年,已分别变为2%(多数统计材料为3%),21%,77%。据美国兰德公司预测,到本世纪末,美国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也将下降到2%,即同目前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相近,两个百分之二的劳动力即可生产满足以至超过全社会需要的工农业产品(参看项国波、雷德森:《自动化与社会发展》,《光明日报》1984年3月30日)。

所以,约翰·奈斯特认为:“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员,这就是美国的简史”(《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在工业发达国家,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它表现为在就业人口中,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比例的变化,即脑力劳动者在全体劳动者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据统计,在美国,脑力劳动者的人数1960年为2852万,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3.3%;1975年增加到4223万,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9.8%;1977年又增加到4479万,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以上。在联帮德国,1960年脑力劳动者人数占就业人口的41%,1975年增加到51.4%。而在体力劳动者中,普通操作工的比重有了很大下降,掌握相当专业知识和熟练技能的调整工、修理工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

新技术革命不仅向传统的产业部门提出了挑战,而且也向每一个劳动者提出了挑战。在西方国家所谓“结构性失业”中,真正失去工作机会的是传统工业部门的工人,其中主要是体力工人,而具有一技之长和较高技术、知识的工人一般都被新兴产业部门吸收了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