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律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9页(2879字)

正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也是通过外表看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现象和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任何社会的经济过程都受其内在固有规律即人们社会活动规律所支配。经济规律不是表现每个个别现象,而是表现为全部现象和过程所显示出的主要趋势,表现典型的、稳固的和不断重复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决定社会经济生活某个领域总的、主要的发展方向。

早在18世纪,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学说第一次确认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客观规律。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972)一书中把经济体制的自动调节,同个人的自由行为结合在一起,认为自然规律存在于经济过程中,经济体制是一种推动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也促进了社会繁荣的机制。

并把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念从封建外观中摆脱出来,阐述了“自然秩序”根源于人们的自发的经济活动,这比重农学派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斯密把抽象的“人类本质”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历史地规定经济活动形式的规律,而是永恒的自然规律(恩格斯,1971)。

这实际上是把资本主义宣扬为万古不变的制度。在系统的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进行了研究。

经济规律首先具有客观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产生经济规律的经济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经济条件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人为地创造经济规律,也不能任意地取消它,经济规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都以“铁的必然性”(马克思,1975a,P.8)发生作用。

因此,在经济规律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时,它仍然存在,依然在起作用,依然制约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发展趋势。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着作用。例如,当价值规律还不被人们所认识时,它就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马克思,1975a,P.92)。

经济规律又具有历史性。这是因为,经济规律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存在依据。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因此,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史中,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经济规律就会历史地发生变化。经济规律的历史性表明:只要存在着一定的经济条件,与这些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也就必然存在,并起着作用。例如,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决定,“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1975a,P.679)随着资本主义一系列经济条件的消失,这一绝对规律也就不再存在了。

经济过程是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其中稳固性因素、变动性因素和历史变异性因素兼而有之。与此相适应,表现这些过程内在联系和依赖关系的规律也是极其多种多样的。

按照发生作用的历史时间长短,经济规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它表现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的某种经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商品经济规律、社会化大生产规律、自然经济规律等。由于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自然经济并不属于哪一个社会经济形态,而是存在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因而它们的有关规律属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有规律。

第二类是在某个社会经济形态起作用的特有规律,它表现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的某种特殊的本质联系。这类规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它产生于某种特定的经济条件,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产生的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产生的按劳分配规律。

另一种情况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这一贯穿人类社会经济始终的一般规律在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下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例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1975b,P.237)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对资本关系的必然影响,资本家追逐利润对生产力的影响这两方面的作用,也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是说经济规律是自行地、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之外和撇开它们而实现的。相反正是由于人们的活动,经济规律才能够形成并表现出来。由此可见,经济规律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但并不是脱离人们的活动。

只有当人们认识了规律,考虑到它们并采取符合其客观要求的决策时,才能够实现经济规律所开辟的可能性。任何同这些要求背道而驰的行为都必然会造成经济困难和巨大的损失。

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由于经济规律所反映的不是外在的表面现象,而是内在的本质联系,揭示它需要有一个过程。

还由于经济生活的实践需要有一个过程,人们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从不认识到较少认识,再到较多认识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重要问题在于实践和总结经验,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逐步地克服盲目性,使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对经济规律的完全或比较完全的认识。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人们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目的,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制度为人们利用经济规律提供了可能,要把可能变为现实,还需作极大的努力,克服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建立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在这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恩格斯,19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

亚当·斯密,197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1975a,《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75b,《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

宋涛主编,1988,《〈资本论〉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

顾海良等主编译,1991,《简明帕氏经济学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