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96页(3175字)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且在寻找工作的人还没有职业的状态。

处于失业状态的人被称为失业者。这实际上意味着社会总人口被划分为三种,即无劳动能力者、就业者和失业者。

失业与通货膨胀被看作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因而对于失业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对失业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克思,他从剩余价值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分析,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资本主义在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中周而复始地变动着。在繁荣阶段时,大批资本投入生产领域,旺盛的投资带来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劳动者被吸引到生产的各个领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达到就业,整个社会表现出高就业的态势。而当危机来临时,企业为了减少开支,开始裁员,劳动者被从就业岗位上排除出来,高就业的繁荣被越来越多的失业所代替,劳动者的贫困化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失业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产业后备军”,当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时,他们又会被吸收。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大量“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他们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蓄水池。

庇古(A.C.Pigou)承袭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论”,认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能达到均衡,这一均衡点将确定工资水平和就业量,因而并不存在真正的失业。庇古把失业说成是“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所谓“摩擦失业”,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如生产的季节性变化,原料暂时缺乏,机器设备发生故障,以及工作转换等等引起的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据说是由于工人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拒绝接受现行工资水平或劳动条件而产生的失业。庇古的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具有完全可伸缩性工资的劳动市场上,没有考虑到工资本身的“粘性”特点。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把就业与失业当作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他同意庇古的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传统辩护说法,并沿用了这些说法,但同时他看到,在面临30年代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量失业的情况下,依然把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失业简单地归于这两个概念,则完全与实际情况不符。因而他提出第三种失业范畴,即“非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失业者愿意接受比当前实际工资为低的工资,但仍然找不着工作。

刚性工资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使得劳动力市场不能迅速出清。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完善了他的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在短期内具有非出清市场的特点,但在长期内,工资趋于变动,以便平衡供给和需求,从而失业会随工资的调整而消失。

(P·A·萨缪尔森,1985)

可以看出,庇古、凯恩斯与马克思对失业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同他们的研究立场与方法有关。对此,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评论说:“因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有时叫做凯恩斯主义的失业,因追求利润的厂商提供的设备不足而产生的失业有时叫做马克思主义的失业,因为马克思强调的现象是众所周知的‘劳动后备军’的存在。”(1973,P.150)罗宾逊还指出:“凯恩斯的救治方法是对付已有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短期措施,这种方法是不会创造还不存在的生产能力的。”(1973,P.414)

现代经济学界一般认为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而出现的,发生在总体经济活动水平降低,即衰退和危机期间,它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最严重问题。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而引起的。

在正常情况下,摩擦性失业总是存在,因为人们的迁徙和变更职业是不可避免的。

结构性失业是在对劳动者的供求不一致时发生的,这种不一致是因为技术发展等原因造成原有工种消失或对原有工种的需求量大为减少而产生。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之间的区别并非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摩擦性失业是以劳动市场略有不完善为基础的一种暂时的和极短期的失业,而结构性失业则是一种较难消除的和持久的现象。

失业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具有极大影响的。这里我们姑且不谈失业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秩序的影响,而只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失业。对全社会来说,失业的代价不但是减少了消费品和资本品的产量,而且损失了劳动者技能的积累。一般以国民生产总值缺口(GNP gap)来计量失业的经济损失。国民生产总值缺口就是潜在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差。

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情况时的总产量。关于失业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所谓奥肯定律是指失业率每高出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缺口就上升三个百分点。

上面提到的“自然失业率”在对失业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概念。

自然失业率是作用于价格和工资的力量处于均衡时的失业,它表明一国实现了它的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水平。

要说明的是,自然失业率由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是不等于零的失业率。并且,自然失业率是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失业率是既不因过剩需求而引起价格的上涨,也不因过剩的供给而引起价格的下降时的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下,通货膨胀没有加速或递减的趋势。

自然失业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自然失业率被认为是4%,到了70年代早期,这个数字变动到5%,而80年代,又进一步变化为6%。

大致说来,自然失业率的变化受劳动力流动性和构成、结构性失业、政府失业保险政策的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变大及构成高失业率的劳动者比重增加,无疑会使自然失业率上升。

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增加和政府提高失业救济也都会使自然失业率不断上升。

针对使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要降低自然失业率,所能采取的措施是:

(1)改进劳动市场的服务。

加强信息工作,使失业者知道空缺的工作岗位,以使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减少。

(2)提供培训。

为劳动者补充其所需要的技能,以适应职业的要求。

(3)取消政府限制。

也就是降低最低工资水平,改进失业救济措施。

(4)政府创造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就业。

一般认为,即使以上措施实现,也不会显着地降低自然失业率。

参考文献:

顾海良等编译,1991,《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

罗伯特·霍尔,1989,《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与价格调整》,中国展望出版社。

琼·罗宾逊等,1982,《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P·A·萨缪尔森等,1991,《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上一篇:就业 下一篇:虚拟资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