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杠杆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28页(1740字)

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经济手段。

经济杠杆由其主体、客体、手段和目的四个要素构成。不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国家都处于社会宏观经济的中心地位而担负起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职能,从而成为经济杠杆的主体即运用者。

经济杠杆的客体即调节对象,主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由国家运用经济杠杆,把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引导到国家所预期的方向上去。经济杠杆赖以发挥作用的手段是物质利益诱导。国家通过对某一经济手段的运用或对某些经济手段的综合配套运用,造成某种有利或不利的经济环境,引导企业和劳动者从对其切身物质利益的关心上,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决策,从而使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经济杠杆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目标。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被利用的经济杠杆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税收杠杆、价格杠杆、利润杠杆、工资杠杆、奖金杠杆、信贷杠杆、利息杠杆、公开市场业务杠杆、存款准备金杠杆、再贴现率杠杆、汇率杠杆、折旧率杠杆、财政收支划分杠杆、租金杠杆、罚款杠杆,等等。

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各种经济政策起作用的。

比如,国家通过制定和执行一定的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体平衡:当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用对消费者减税的办法,刺激消费增加进而刺激投资增加,促使总需求上升,从而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应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反的税收政策,抑制社会需求,以保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又如,国家可以制定和执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引导社会经济朝着供求平衡的方向发展。

一般原则是,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减少货币流通量,导致利息上升,促使投资减少,最终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之目的。当经济不景气投资锐减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向市场,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加和社会总需求扩张。再如,国家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市场的变化,调整汇率的升降,以引起国际收支、国际贸易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经济杠杆的核心和灵魂是物质利益诱导。因此,它同其他手段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经济杠杆的调节是柔性的调节。这与行政手段、法制手段的刚性调节是不同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杠杆的柔性调节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就愈加重要;其二,经济杠杆调节是间接调节。这与行政手段的直接调节是大不相同的。

经济杠杆不给被调节者硬性规定的计划指标,而是通过给予调节对象以有利的或不利的条件,使其从切身的利益出发,被诱导到国家预期的目标上去;其三,经济杠杆一般属于特定的分配范畴。

运用经济杠杆,应注意三点:(1)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经济杠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调节,是以经济规律为客观依据的,因此,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否则,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可能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以至造成严重的危害。(2)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全面而有效地运用经济杠杆,必须获得全面的、充分可靠的经济信息,以便使国家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经济情况,了解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济杠杆,否则,就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实际。(3)要建立一套经济杠杆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各种经济杠杆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发挥作用往往是相互交叉的,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经济杠杆体系,使之相互配套,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王亘坚主编,1987,《经济杠杆论》,新华出版社。

黄先主编,1984,《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