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给与总需求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81页(3202字)

在宏观经济学中,分析产出、通货膨胀、就业、政策作用等的最关键的概念就是总供给(AS)与总需求(AD)。

总供给是指一个经济中所提供的产出品数量既包括商品(goods),也包括劳务(services)。在国民收入账户中:

总供给≡国民收入

≡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来自国外的供给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进口

≡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而总需求指的是一个经济中所需求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可以将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以及出口(X),那么总需求满足下式:

AD≡C+I+G+X

一般说来,在一个经济中总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分总需求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总需求和意愿总需求。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存在着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式:

总需求(AD)=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X)=总产出(Y)=消费(C)+储蓄(S)+税收(TA)+进口(M)=总供给(AS)

在这个恒等式中,需求支出和投资支出是指实际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特别是在国民收入账户中测算的投资包含了非意愿存货的变化,即公司的实际销售量和计划销售量的差额。这种事后实际出现的非意愿存货的变化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也被计入投资,正因为如此,国民收入恒等式才能成立。因此,国民收入账户中的总需求是指事后实际发生的实际总需求。而意愿总需求是指事先居民、厂商、政府和外国计划或打算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

它可能等于也可能不等于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中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主要理论工具是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反映了各部门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数量与价曲线反映了各部门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数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而总需求曲线反映了各部门需求的商品和劳务数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由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构成的总供求模型(ADAS模型)是研究产出和价格水平决定问题的基本宏观经济模型。与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曲线相比,两者说明的问题不同,模型后面的理论基础不同,应用的范围也不同。下面简单介绍AD-AS模型。

AD-AS模型可以用下图简单表示:

1.总需求曲线

较普遍接受的总需求曲线是由IS-LM模型导出的,该曲线反映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从上图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增加,而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

(1)总需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该斜率反映了既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情况,容易看出:该斜率越大,一定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越小。

该斜率越小,一定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越大。我们知道,总需求曲线是通过IS-LM模型导出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是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来影响总需求的。因此,影响ISLM模型的一些因素也就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分析表明:该斜率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R.Dornbusch and S.Fischer,1994,P.194~197):

第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该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小;该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大,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

该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大;该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小,即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第三,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该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小;该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大,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第四,乘数。

乘数越小,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小;乘数越大,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大,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决定因素,可以导出该曲线的两种极端情况。

第一种是所谓的古典特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额为零,LM曲线垂直,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总需求产生最大的影响,总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第二种是所谓的凯恩斯陷阱: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LM曲线水平,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总需求无影响,因此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这两种情况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这两种极端情况。

(2)总需求曲线的位置。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决定了总需求曲线的位置,而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也自然会变动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改变IS曲线和LM曲线位置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因此决定总需求曲线位置的主要因素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分析表明:财政政策扩张或货币政策扩张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说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增加了;而财政政策收缩或货币政策收缩使总需求曲线左移,说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降低了。这也同时说明,总需求曲线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的很有效的理论模型。

2.总供给曲线

与总需求曲线不同,没有一种普遍接受的总供给模型,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总供给模型,即使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相同,背后的理论解释也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在总供给分析中,工资行为的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各个学派对工资行为的决定有着不同的解释。

不过,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比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尽管理论解释不同):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明价格水平的上升可以引起总供给的增加,尤其在存在着失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在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处的垂线。表明在长期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导致产出的增加。这种形状的总供给曲线所具有的政策含义是:在短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改变产出水平,但在长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但不能影响产出水平。

参考文献:

梁小民,1993,《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吴易风,1988,《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厉以宁、秦宛顺,1992,《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1985,《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R.Dornbusch and S.Fischer,1994,Macroeconomics,McGraw-Hill,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