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工资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525页(2351字)

把企业工人划分成八个技术等级、实行不同的工资标准的等级工资制度。

一级最低,八级最高。从50年代中期直到80年代,我国全民所有制工矿企业都实行这种工资制度。

这一制度是建国初期经过两次较大的工资改革之后建立的。

1950年8月,全国工资改革会议召开。

针对当时工资发放混乱的状况,决定取消各企业工资标准的多等级制,建立统一的工资制度,工厂工人一般实行八级工资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二至五级。1951年1月开始试行,到1952年,大多数国营企业已实行。但这一时期所采取的八级工资制在产业分类、级差大小、工资标准上各地还不一致。1956年全国进行第二次工资改革,按产业规定统一的工资标准,绝大多数实行八级工资制。

此后虽有若干局部调整,但变动不大。

八级工资制度是以技术等级差别为基础的等级工资制度,由技术等级标准、工资等级表和工资标准三个部分组成。

工人的工作称为“工种”。技术等级标准是根据各个工种的技术复杂性、精确性和责任大小明确规定各等级应当具备的技术业务知识,通常包括“应知”、“应会”和“工作实例”三部分。

“应知”是指本工种某等级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应会”是指本工种某等级应具备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工作实例”是根据“应知”、“应会”的要求列出本工种某等级应做的典型工作实例。技术等级标准既要反映社会较先进的技术水准和文化水平,又要顾及工人普遍的文化技术状况。它是衡量、考核、划分工人技术等级的尺度,是确定工人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

工资等级表是依据技术等级标准确定工资等级数目和等级系数以及各工种的工资等级线的一览表。

八级工资制一般设8个技术等级,并对应8个工资等级,故称八级工资制。工资等级系数指某一级的工资标准对第一级工资标准之比,用以表明不同等级的工人的工资差别程度。

工资等级系数有等比系数、等比累进系数和不规则系数多种。八级工资制采用等比系数,即各等级之间的工资差率相同。

计算方法如下:首先确定最低工资等级系数和最高工资等级系数,然后根据已确定的工资等级数目计算等比系数。

八级工资制的最低工资等级系数与最高工资等级系数之比一般为1∶3.0左右,少数企业经特别批准可达到1∶3.2,某些技术比较简单的行业则低于1∶3.0。相邻等级之间的工资差额称为级差,用百分比表示,也可用绝对金额表示。八级工资制的级差一般在17%左右。

工资等级线用于确定某一工种工资等级范围,亦称工种等级线。八级工资制的工种等级线以最低等级为起点,等级线的长短(即包容的工资等级的多少,最高达到哪一级)与各工种的技术复杂程度成正比。技术要求跨度大的工种,例如钳工的工种等级线就长,一般覆盖了从最低到最高的全部工资等级;而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工种,例如清洁工的工资等级线则较短,一般是一级和二级。

如果规定搬运工人的工资等级线从一级到六级,则六级就是该工种的“工资封顶限”,不得超越。

工人工资等级表举例

工资标准,亦称工资率,是按一定工作时间实际支付劳动报酬的标准。根据时间单位的不同,有小时工资标准、日工资标准和月工资标准。

八级工资制采用月工资标准。一般只规定第一级(熟练程度最低级)的工资标准,然后分别乘以各等级的工资等级系数,得出各等级的工资额。影响第一级工资标准的因素主要有:产业部门的重要性和劳动条件,地区的生活条件和物价差别,该部门在历史上的工资情况等等。最低工资的确定,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

八级工资制的实行,结束了建国初期工资制度的混乱状况,调整了工资标准,改进了工资等级制度,提高了工资水平,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行之过久,长期不变,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工资管理体制集中过多,统得太死,企业缺乏工资分配自主权;二是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工资水平低,级差小,过于繁琐,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总之,八级工资制已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恢复奖金制度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工资改革。198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推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二是正确处理职工和企业的关系,使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及本人贡献挂起钩来。企业逐步成为按劳分配的主体。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有充分的用工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国家不再控制企业的工资总额和工资标准,只制定有关的工资政策,分配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经营状况和有关政策自行决定。

参考文献:

洪主编,1982,《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赵德馨主编,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河南人民出版社。

谢明干等主编,1990,《中国经济发展四十年》,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统收统支 下一篇: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