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530页(2026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经过疾风暴雨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国在50年代中期宣布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但由于盲目照搬苏联的经验,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社会民主受到压制,这些国家人民的不满情绪和反苏情绪日趋加剧,最终酿成激烈的社会政治动荡。
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多党制以及私有化概念的引进,特别是由于东欧各国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影响,东欧各国不论是在党的领导、国家的性质,还是在经济体制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欧剧变的具体表现为:(1)1989年4月17日,波兰团结工会获得合法地位。
6月4日,波兰举行第十届议会选举的第一轮投票,结果团结工会大获全胜。在此以后,波兰的局势跌宕起伏,急转直下。
团结工会“和平地”获得政权,建立了以团结工会为主体的新政府。而波兰统一工人党却沦为参政党,继而中止其活动,不复存在。
(2)1989年的匈牙利国内局势急剧变化。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社工党)宣布放弃执政党的地位,实行多党制。10月,社工党召开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决定把社工党改名为社会党,并宣布在匈牙利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接着又修改宪法,取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的条款,同时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
1990年3月25日和4月8日匈牙利举行大选,民主论坛等反对党获胜,并组成联合政府,社会党由执政党成为反对党。(3)民主德国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诱发了民主德国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德国统一社会党发生严重分化,1989年10月17日执政18年之久的民主德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埃·昂纳克下台。
埃·克伦茨接替昂纳克担任总书记之后所推行的措施并没有缓解国内局势,相反情况更加恶化。
1990年3月18日在人民议院大选中,执政40多年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沦为在野党,整个国家被联邦德国合并。(4)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重新评价“布拉格之春”的问题上开始处于被动地位,1989年11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宪法第4条,即关于捷共在社会和国家中的领导作用的规定。
在1990年6月举行的联邦议会和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民族议会的选举中,以哈维尔为代表的“公民论坛”及其在斯洛伐克地区的盟友“公众反暴力”组织获胜。捷共被排除在政府之外,成为了议会中最大的在野党。
由于政治经济形势和民族矛盾不断恶化,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5)保加利亚各反对派组织联合起来,对保共及其领导人施加压力,迫使其作出重大让步;(6)罗马尼亚以蒂米什瓦拉事件为导火线,政局剧烈动荡,执政24年的罗共总书记齐奥塞斯库及其夫人被枪决,导致罗共瓦解,国家一切权力归救国阵线委员会。此外,南斯拉夫的内战不断升级,阿尔巴尼亚国内也动乱不已。
总之,自1989年以来,东欧各国党和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导致这种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东欧各国在建国之前,共产党的力量相对弱小,他们在自身的发展和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扶持;多年以来,东欧各国人民一直遭受着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约束和控制,极大地伤害了东欧各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这是东欧剧变不可忽视的民族原因;东欧各国普遍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集权体制,致使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成为导致东欧剧变主要的政治原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无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以及放松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情况,又使各国共产党在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正确地教育群众引导群众,遂丧失了其应有的战斗力;二战以前,东欧的一些国家在经济上属于中等工业国家,由于脱离本国的实际,遵循苏联的经济发展战略,使东欧各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进入7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普遍面临经济困境,通货膨胀、经济徘徊和巨额外债日益困扰着各国政府,经济改革陷入困境;东欧许多国家从本质上属于西方文化,天主教势力比较强大,由于受传统民主意识的影响,人们对专制独裁多持否定态度。
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次严重的曲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姜崎、张月明,1985,《东欧三十五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祖熙等主编,1995,《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
杨华主编,1990,《东欧剧变纪实》,世界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