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536页(2797字)

买方市场中的“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买方”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

一般认为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市场状态和市场表现就是买方市场。市场化改革伊始,人们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的市场环境。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重大成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转变只是表层的,更深层次上的结构性矛盾尚需解决,要在业已形成的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下,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

与“买方市场”相对的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卖方市场”或“短缺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中普遍存在着短缺经济和排队现象,市场供应紧张。

许多消费品实行定量配给或凭票、凭证供应,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拨分配。造成短缺经济有双重因素:一方面存在着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需求膨胀。这是由传统计划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机制决定的:在生产目的上,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工业化主要服务于国防战略和巩固政权的政治目的,而发展生产的真正目标即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反而降到了次要位置;在国民收入分配和积累与消费关系上,着重国家积累,比较忽略人民消费,形成了一方面是国家的高积累、高投资,另一方面是人民的低收入、低消费;在产业结构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国家的财力物力资源集中用于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消费品供应严重匮乏;在所有制结构上,认为“越大、越公、越纯”越好,实行不断向国有制的方向升级、过渡的政策,使生产者、供给者单一化、垄断化,缺乏竞争,企业生产、供应的产品往往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没有动力去改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大锅饭、铁饭碗和软预算约束的体制,从上到下无不热衷于上项目,争投资、争贷款、争物资、争铺摊子,而对其效益则不负责。

这就形成了投资饥饿症,带来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短缺机制和商业周期结合,导致“政治性的经济周期”。

实现买方市场是改革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在生产目的上,从过去为生产而生产或主要为政治目的而生产,回复到为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而生产,把人民得到实惠作为发展生产的首要目标;在国民收入分配和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从过去重国家积累轻人民消费,逐步变为积累和消费协调并重,人民在收入和消费基金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成为积累和投资的重要主体;在产业结构上,由过去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重、轻、农严重失调,逐步转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商品和服务的品种、数量都大为增加;在所有制结构上,改变过去“一大二公三纯”的方针,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竞争,有利于商品供应的丰富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在管理体制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大锅饭、铁饭碗和软预算体制逐步削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自我约束机制有所强化,生产者、供应者更多地考虑和适应市场需求。买方市场的出现,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主权,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竞争,并为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了宽松的经济环境。

企业之间的卖方竞争又是形成买方市场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其次,实现买方市场又是宏观调控过程中的迫切要求。

“买方市场”作为一个总量概念,指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存在一个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的局面。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预防比例不协调的后备和不测事故的后备(包括自然事故、生产上技术性事故等);第二,要有调剂的周转性储备,包括生产环节上的、流通环节上的周转性储备;第三,要能够造成必要的卖方竞争的余额。

买方市场不同于“生产过剩”。总量上的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前提是,使积累加消费所形成的社会总购买力同可供使用的国民收入相适应,前者的规模不能超过后者而应略小于后者。

在形成买方市场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商品供给过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和开工不足现象,这些现象不能归之买方市场范畴。

因为,我们所讲的买方市场是总体上供求基本平衡和供略大于求的市场,不是供给过度超过需求的市场。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结构扭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多年来的盲目追求粗放扩张和重复建设,超过了正常需求的结果。在消除短缺经济和形成买方市场的过程中,之所以仍然存在这些市场缺陷和结构性的矛盾,其深层原因还是植根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在经济运行中仍具相当大的影响,经济发展中重数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依然存在,而这又与经济体制中特别是国有经济中软预算约束、大锅饭,以及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等弊端尚未根除有关。

有限的买方市场既是改革的前提,又是改革过程中实现的。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先要有买方市场而后才开始改革,而是要在改革过程中通过政策调控来实现,即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而不是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经济环境。因此,要坚持适当从紧、稳中求进的经济政策。

首先,这是因为原有体制所固有的盲目扩张冲动倾向尚未根除,为避免一次次地遭受通货膨胀的袭击,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宏观环境;其次,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来说,在告别短缺经济、形成买方市场的过程中,面临的是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只有坚持适当从紧、保持总量平衡,才能在市场导向下有效地调整结构,才能在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第三,从国际范围来看,80年代以来普遍采取的是稳定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借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有助于防范各种外来冲击带来的诸多风险。

实现有限的买方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可以有效地促进市场和调节市场,有序地推进改革;第二,只有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才会有竞争的压力,真正的市场竞争是在买方市场下展开的;第三,只有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才能防止结构失衡、优化结构;第四,有限的买方市场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刘国光,1980,《略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第10期。

刘国光,1986,“再论买方市场”,《刘国光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刘国光主编,1991,《不宽松的现实和宽松的实现》,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市场社会主义 下一篇:赶超战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