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模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624页(990字)
充分发挥临近港澳的地理优势,内引外联,两头在外,三来一补,建成股份合作形式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举办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蓬勃发展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大多集中在深圳、珠海、中山等县(市)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称“珠江模式”。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乡镇企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70年代末,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几个国家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时期,大量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外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沿海,有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便成为这一转移的最佳对象地。
该地区乡镇企业从创办起就面向国际市场,在产品开发、产业选择、经营管理和职工观念上,都具有外向型特点。
197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地理上毗邻港澳并拥有许多爱国华侨的优势,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引进外资,主要经营方式是“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原料和销售都在境外,当地只进行产品加工的部分工序。很多乡镇企业以此作为起步,在加工合同期满、设备偿还完毕以后,改造为合资企业。
乡镇企业与外商合资举办合资企业,合资中方出让地皮,负责基建,一些地区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园区,创造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鼓励外方进行资金和设备投入,合资双方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利润分享。乡镇企业利用外资起步,然后滚动发展,对外商出租厂房或实行有偿转让,再利用引进的外资建立新的加工点,再出租再转让,实现乡镇企业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
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产业,采取的主要形式有:与外贸部门合作联营,利用地理优势,“借船出海”,或联合搞出口基地,扩大出口规模,促进资金回流;开发传统土特产品、工艺美术、手工编织、花鸟鱼虫等产品出口;兴办创汇型农业企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扩大出口;在实力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到海外创办企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企业素质高,经济效益好,带动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了地区经济的腾飞。在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组建企业集团,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实力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