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罗伊·福布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897页(2753字)

【生卒】:1900~1978

【介绍】:

英国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1919年入津大学,专修古典文学、哲学及历史学。1922年毕业后留校后即前去剑桥大学向凯恩斯进修经济学一年,此后即长期在牛津大学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英国政府部门工作。战后,除继续在牛津大学执教外,还担任过联合国就业与经济稳定委员会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顾问等职务。

1945年后继凯恩斯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刊《经济学杂志》的第三任主编。

哈罗德主要着作有:《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33);《贸易周期》(“The Trade Cycle”,1936);《动态经济学导论》(“Towards a Dynamic Economics”1948);《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传记》(“Life of John Maynard Keynes”,1951);《经济论文集》(“Economic Essays”,1952);《归纳逻辑学基础》(“Foundations of Inductive Logic”,1956);《改革世界的货币》(“Reforming the World’s Money”,1965);《货币》(“Money”,1969);《经济动态学》(“Economic Dynamics”,1973)等。

哈罗德在经济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首次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经济增长率模式,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率研究的奠基者。哈罗德的经济增长率模式,是试图将凯恩斯的短期静态均衡分析发展成为长期的动态均衡分析。

他的增长率模式包含实际增长率、保证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等三个模式。实际增长率(以Gy表示)反映产出量增加的实际情况。

该模式假定,国民资本存量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平均资本-产出比例为常数,因而也就常等于边际资本-产出比率,此比率的倒数以V来代表。同时,假定储蓄比率为常数,以S来代表。

由于经济体系的任何两个连续时期之间收入或产出的实际增加量,首先取决于资本的生产效能,以边际资本-产出比率的倒数(V)来体现;同时又取决于投资率,按照凯恩斯主义,投资等于储蓄的原则,投资率可以储蓄率(S)来表示。因此,实际增长率的方程式是:。在实际增长率公式中,S,特别是V带有某种偶然性,实际增长率的大小是由人们不断反复试验的活动所决定,并可不时地变动。

保证增长率(以GW来表示)是使生产者们均能满意的增长率,故可保证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增长。

保证增长率公式是,其中,GW是保证增长率,Sd代表人们愿意的储蓄,Vr代表以现实的技术条件为依据的边际资本-产出比率。所谓哈罗德增长模式,通常系指此公式而言。在保证增长率公式中,储蓄能充分转化为投资,而新增加的资本又能充分适应和利用现行的生产规模和方法。因此,它能使生产者整体得到满足,生产可不断持续,也是一种均衡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以Gn来表示)被认为是在技术进步和人口变动条件下而要求的最适宜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公式为:。其中,S代表在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

该模式与保证增长率模式的区别在于,它考虑了技术进步和人口变动因素。上述三种增长率,因各自依据的条件不同,故三者之间的关系颇为错综复杂,有时还会出现理论上的矛盾。如果三者相等,即GY=GW=Gn,那就形成一条最理想的均衡增长线,它既实现了充分就业和充分发挥了生产能力,又可避免经济失调和通货膨胀。

除经济增长模型外,哈罗德还对经济周期理论作出了贡献。

在这方面,他主要是把“加速原理”与“乘数原理”结合起来,把两者的相互作用作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变动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由于在使用固定资本条件下,要产出一定量年产品所需投资必须大于其年产量。

所谓“加速原理”,就是指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投资的成倍扩大;倍数的大小,则取决于生产技术所决定的加速系数的大小。所谓“乘数原理”,则是指一定量投资,通过引起收入和消费之连续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多倍增加,倍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当经济周期从复苏阶段转入繁荣(高涨)阶段后,随着投资(包括原有固定资本之更新和净投资)增加,通过“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互相作用,即投资导致收入和消费需求之多倍扩大,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引致多倍的投资支出,这表现为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生产的积累性扩张。

随着产出从而收入的增长,储蓄率(储蓄量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将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扩张,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比例将提高,这也会引起储蓄率的提高。储蓄率的提高意味着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下降。一旦消费的增长率下降,按照加速原理,净投资的绝对量将较前减少,由此导致社会经济转入积累性收缩阶段。

此外,他对国际贸易理论也作出了贡献。他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包括:首先,详细论述了贸易差额导致一国各阶层人们的收入分配关系的变化,亦即将收入分析引入国际贸易理论领域,从而开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收入分析”的先河。其次,通过援用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提出了“国际贸易乘数”的概念,并运用它来论证不必用黄金的国际移动为媒介即可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再次,把就业理论引进国际经济学,考察了一国进出口贸易量与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其经济增长模型,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有关的问题更作了较详细的发挥。不过,哈罗德对国际贸易理论并无突破性的贡献,主要是将一些近代的经济新概念融合于国际贸易理论之中,使其内容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1984,《当代外国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胡寄窗,1988,《一八七〇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说》,经济科学出版社。

克·布劳格,1992,《凯恩斯以后的百名重要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D.L.Sills,ed.,1979,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18,Macmillan Free Press.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