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宾,詹姆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938页(3820字)

【生卒】:1918~

【介绍】: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198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18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先后于1939年、1940年和1947年分别获得哈佛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42~1946年曾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1950年执教于哈佛大学;1950~1955年任耶鲁大学副教授,1955年至今任教授。

同时于1955~1961年和1964~1965年两度担任考尔斯基金会(Cowles Foundation)主任;其间曾于1961~1962年担任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1972~1973年任肯尼亚内罗毕发展研究院访问教授。

1958年担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71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1955年荣获美国经济学协会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他还从五所美洲和欧洲的大学获得荣誉学位。因其在对金融市场及其与支出决策、就业、生产和物价的关系进行的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荣获198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托宾的主要着作包括:《美国商业信条》(“The American Business Creed”,with S.E.Harris et al.,1956,与哈里斯等合着);《国民经济政策》(“National Economic Policy”,1966);《经济学文集(第一集):宏观经济学》(“Essays in Economics:vol.l,Macroeconomics”,1971);《十年以来的新经济学》(“The New Economics,One Decade Older”,1974);《经济学文集(第二集):消费与计量经济学》(“Essays in Economics:vol.2,Consumption and Econometrics”,1975);《资产积累和经济活动》(“Asset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1980);《经济学文集(第三集):理论与政策》(“Essays in Economics:vol.3,Theory and Policy”,1982);《经济政策的两次革命》(“Two Revolutions in Economic Policy”,with M.L.Weidenbaum,1988,与韦登鲍姆合编)等。

托宾是美国最杰出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他始终一贯地坚持认为正统的凯恩斯主义收入决定理论经过扩展和完善可以用来对付当-代的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托宾的成就较多的是在货币金融方面,包括开创性地对货币需求的利息弹性理论的研究;对消费和储蓄的经验研究;关于金融变量对支出决策效应的分析;为把货币和经济周期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所做的努力;对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架构的尖锐批评;以及针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否定结论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他的资产选择理论、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理论和货币经济增长理论等。

1.资产组合选择理论(portfolio selection theory) 该理论是对凯恩斯(Keynes)流动偏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凯恩斯在分析流动偏好时,只涉及人们在保持流动性极强的货币和流动性较差的证券之间进行选择。

托宾则在《作为对待风险的行为的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s Risk”, 1958)一文中把金融资产的持有形式扩大为现金、银行存款、公债、公司债券、股票和商业票据等。他认为,持有这些资产的收益率都可以被看成是它们各自的利息率,这就是说,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利息率而不是一种利息率。

因此,人们对任何一种资产的需求,不是取决于该项资产的单一利息率,而是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利息率或相对收益率。另一方面,每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或利息率也不仅仅取决于该资产本身的供给,而且还取决于其他资产的供给。这样,任何一种金融资产的利息率变动都是各种资产供求关系变动的结果。托宾仍然假定有价证券持有者对各种金融资产的未来利息率会形成预期,但他们也知道实际利息率可能高于或低于预期利息率。

预期误差的可能性意味着他们可能要承担资本损失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风险,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必须把他们的投资合理地分散,购买多种有价证券,因为在某些资产遭受意外损失时,另一些资产就能得到意外的收益,二者相抵后可使全部风险的合计数小于购买个别资产所承担的风险。

这样,每个财富持有者总是要考虑到他们的投资所涉及的全部风险,从而使他们的资产结构保持某种平衡。但是,证券的利息率越大,则承担的风险也越大。当证券的利息率高到足以诱使某些投资者愿意接受持有证券的风险时,货币需求就会减少;而当利息率降低时,则货币需求随之增加。因此,货币需求仍然是利息率的函数,其斜率为负。

2.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托宾以其有价证券平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货币变动影响收入的传递过程。假定货币当局采取了放松银根的措施,例如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于是,商业银行就改变它们的资产结构,减少以准备金形式保存的货币,而相应增加某些证券的持有额,从而导致证券利率下降。证券利率的降低引起人们改变他们的资产结构,减少证券的持有比例,而相应地增加现金或资本品,就可能会刺激投资。

但托宾认为,光是真实资本的证券涨价,还不一定会有新投资发生。只有当真实资本的当期证券市价高出该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时,或者说,只有当该证券市价与重置成本的比率“q”大于1时,投资才会增加,收入与就业才会增大。

这样,托宾就把物价变动引进了货币作用的传递过程之中,因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会影响真实资产的重置成本,从而也影响货币对投资和收入的作用。这就是说,虽然在传递机构内起动力作用的仍然是利息率,但真实资产的价格变化也应考虑,因为它影响“q”的比值。

3.货币增长理论 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型一般均以实物经济为基础来展开其论证。

托宾在1955年发表的《动态总体模式》(“A Dynamic Aggregative Model”)一文中第一次强调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后来又发表《货币与经济增长》(“Money and Economic Growth”,1965)一文,从而建立起他的货币的经济成长理论。托宾认为以往的增长模型存在着两个缺点:一是假定各生产因素间不存在代替关系;二是各种变量均以实物体现,忽视了货币和价格的影响。为纠正这两种偏向,他提出了一种能弥补这两个缺点的模式,但在他的模式中只着重考虑货币的作用。

托宾先假定货币全由国家发行,是一种外在因素。但货币在人们手中构成他们的净财富,因此人们的财富系由实物资产和实际现金余额两者所组成。

这是实物成长论和货币成长论在出发点上的根本区别。

他认为,人们的实际现金余额的增加,即为他们的净财富的增长。

因此,人们持有的实际现金余额占他们的可支配的收入的比重具有重要关系。当此比重不变时,随着产出(国民收入)的增加,实际现金余额亦将作同速度的增加。但是,增加部分的现金余额,不仅可以用作交换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资产。既然作为资产,又可以划分为用于消费和用于储蓄的两个部分。

这是托宾货币成长论的又一个特点。托宾同索洛(Solow)一样,认为资本-产出比率是可以变动的,一旦资本-产出比率不能适应均衡成长的要求,国家就可以运用货币政策,通过膨胀或紧缩通货进行干预,以便它能适应均衡成长的要求。

参考文献:

张培刚、厉以宁着,1986,《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

胡寄窗着,1988,《一八七〇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说》,经济科学出版社。

世界经济编辑部编,1985,《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1984,《当代外国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宏昌、林少宫编译,1997,《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78~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伯纳德·卡茨编,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传记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Douglas D.Purvis,1982,James Tobin’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4(1).

Johan Myhrman,1982,James Tobin’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4(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