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蒂格勒,乔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940页(3982字)

【生卒】:1911~1991

【介绍】: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198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11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31年获华盛顿大学学士学位;1932年获西北大学硕士学位;193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8年任衣阿华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1938~1946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46~1947年任布郎大学教授;1947~1958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8~1981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81年后成为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1991年逝世。

他曾于1964年担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1977年担任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1977~1978年担任蒙特·皮莱林协会(Mount Pelerin Society)会长。由于他把基础理论与真实市场过程重新结合起来的贡献,以及由于澄清了经济立法的作用,而被授予198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施蒂格勒的主要着作包括:《生产和分配理论》(“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o ries”,1941);《竞争价格理论》(“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Price”,1942);《价格理论》(“The Theory of Price”,1946);《产出与就业趋势》(“Trends in Output and Employment”,1947);《知识分子、市场及其他论文》(“The Intellectual and the Market Place and other Essays”,1963);《经济学说史论文集》(“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1965);《产业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1968);《公民与国家》(“The Citizen and the State:Essays on Regulation”,1975);《经济学家与说教者》(“The Economist as Preacher and other Essays”,1982);《非管制经济学家回忆录》(“Memoirs of an Unregulated Economist”,1988)等。

施蒂格勒是“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主张在经济生活中实行自由市场制度。

在分析方法上,致力于研究经济与政治、法律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他的许多研究涉及经济立法的有效性及其形成的原因,从而澄清了经济立法的作用,这拓宽了经济分析的范围。他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为市场过程的研究和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作出了贡献,被誉为市场和产业结构应用研究的领袖和现代产业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同时,他在经济思想史方面也作出了开创性研究。

施蒂格勒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包括:首先,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市场集中率,即以一个市场中各厂商的占有率的分布情况来衡量厂商对市场的垄断力量;并进而研究了市场集中率的与厂商的获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厂商获利能力随市场集中率的提高而增加的说法较适用于长期,而非短期。他还发现,市场集中度高的产业,其获利能力通常较稳定,亦即具有垄断力量的厂商较注重长期利益。

其次,在规模经济、厂商的兼并与纵向一体化问题上,施蒂格勒否定了把实现规模经济看作是兼并的主要原因,而把规模不经济视为限制兼并的主要因素的传统观点。他认为,规模经济和不经济并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导致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厂商为了取得对市场的垄断力量。

他在考察了美国的企业兼并史后发现,资本市场状况和反托拉斯法分别是刺激和抑制兼并以及决定兼并特点的主要因素。其三,施蒂格勒还首创以“生存法则”来间接地确定厂商的最佳规模:凡在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

他用生存法则考察了美国制造业的情况,发现最佳规模并非是一个点,而是在一个范围相当大的区间内。最后,在进入壁垒问题上,施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

他把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等排除在构成壁垒的因素之外,而突出政府管制(进入控制)的作用。施蒂格勒的这一观点对70年代发展起来的“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施蒂格勒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分析市场与价格行为的时候,创造性地把信息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引入。1961年施蒂格勒发表的《信息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一文开创了用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范畴和方法分析信息问题的先河。他把信息也看成一种商品,生产即搜寻信息需要花费时间,是有成本的,而获得信息也是有收益的;搜寻必然在信息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处停止,这时当事人所获得的信息量是最佳信息量,同时也决定了信息的价格。

施蒂格勒用这种信息理论,分析了同种商品、同质劳动力价格差异的原因和特点。

他认为正是由于搜寻信息的成本太大,所以买卖双方对有利价格的搜寻是有限的,从而同样商品、同质劳动力存在着不同的价格;搜寻信息的成本愈小则收益愈大,搜寻的次数愈多,价格的差异也就愈小。施蒂格勒还认为,广告、专业化贸易商、职业介绍所等的作用,正是为了降低信息的生产成本,缩小价格差异。

施蒂格勒对信息经济学的这些创见,修正了正统微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当事人具有完全信息、同质商品只有一种市场价格的不切实际的假定。它们被广泛地运用到对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分析,并进一步推广到宏观经济领域,用于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原因。

施蒂格勒的第三个重要贡献是对政府管制问题的独到研究。

他首次尝试用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方法分析政府管制这一政治过程产生的原因,从而开创了经济学的又一个分支——管制经济学。经济学家们习惯于将政府管制看作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而施蒂格勒却视之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内生变量。他认为管制就像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是供求双方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具有成本和收益,只有当管制带来的收益大于为此而花费的成本时,某些集团才要求得到政府的保护或管制。

因此,可以根据供求状况推测管制究竟为谁服务。施蒂格勒认为,在一般管制的案例中,被管制的大多是有良好组织的大公司,或既得利益集团。这些生产者有雄厚的财力作后盾,因此常能影响立法。

其结果是,得到管制好处的通常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者。至于管制的效果,施蒂格勒一贯反对把政府所宣布的管制目标等同于管制的实际效果,指出政府管制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他主张减少政府管制。施蒂格勒提出的这些管制理论,激发了对管制立法的效果及其原因的大量研究。

施蒂格勒在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贡献包括:第一,对包括李嘉图、约翰·穆勒和杰文斯等在内的某些经济学家及费边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分析;第二,对某些概念如完全竞争和吉芬悖论的分析;第三,对经济学职业趋势的分析,专业性杂志的出版和经济学研究重点变更;第四,考察经济理论对事件的影响或事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第五,方法论上的考虑,如对独创性的含义和作用或对原文解释的原则。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关于经济理论对事件的影响或事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的考察:他认为一门有生气的健康的科学既需要忽视其社会变化条件的持久的、几乎无时间差别的理论,又需要在设法解释当代事件时遇到许多困难的未定理论。没有持久的理论基础将没有缓慢发展的知识积累以构成这门科学,而没有未解决的重要问题,这门科学将变得非常贫瘠。施蒂格勒指出,在环境变化和经济分析的变化之间没有简单的或已知的关系。工业革命高涨时,古典经济学家仍将技术状况视为给定而采用报酬递减规律,忽视了全世界已经观察到的最持久和广泛的产出增长。

最近100年的庞大的政府收入再分配计划只在近几年才引起了经济理论家的注意。因此,施蒂格勒认为,那种仅达到暂时可接受的理论假设,其思想有可能是贫乏的,它需要历史提供全面的知识。而他正是在把握历史的深度上继承并扩展了自斯密以来的市场和价格的基本微观理论,以使之分析更大范围的经济现象。

参考文献:

丁冰主编,1995,《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中国经济出版社。

王宏昌、林少宫编译,1997,《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78~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伯纳德·卡茨编,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传记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Jacob Mincer,1983,George Stigler 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5(1).

Richard Schmalensee,1983,George Stigler’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5(1).

上一篇:托宾,詹姆斯 下一篇:德布鲁,杰拉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