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458页(816字)

窦性或房性冲动经房室交界区下传过程中发生传导延缓,但每次冲动均能传入心室的现象。

发生机理一般认为系由房室传导组织相对不应期延长所致。其阻滞部位可是房内、房室结内、希氏束及束支水平或多水平联合阻滞,以多水平联合阻滞多见。心电图特点:①每个P波均能下传心室;②P-R间期超过相应心率P-R间期最高值,多为0.21~0.40秒,亦有报道少数可达0.80秒;③有人提出当P-R间期在心率无明显改变情况下较前增加0.04秒以上(即使P-R间期仍可能在正常范围),亦可认为是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异常的P-R间期可固定亦可变化不定。

在插入性早搏后的第一个或连续几个P-R间期延长,有人称之为功能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functional first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或隐匿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concealed first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隐匿性结性早搏可延长其后的窦性P-R间期,此称为假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seudo-first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P-R间期显着延长,可使P波越过其后的P波而下传心室,称为跨越P波现象(phenomenon of skipped P wave),或跨越传导(skippde conduction)。房室结双通道传导、预激综合征、房室交界区超常传导、游走性心律等均可致P-R间期长短变化。

临床上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健康人,尤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是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但更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亦可见于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临床预后多良好。但发生于希氏束或结下的慢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易发展为Ⅱ度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处理主要是病因治疗,心率慢且有症状者可用阿托品类药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