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总外周阻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522页(558字)

指体循环的总阻力。

亦即血管系统中构成血流阻力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形成总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取决于血管的长度、小血管的口径、血液的粘滞度。血管的管径与长度影响血液与血管壁间的摩擦。而血液的粘滞性则主要影响血液的内摩擦。这些因素与阻力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式中的L为血管长度,r为血管半径,η为血液粘度。

一般血管长度不会有显着变化,总外周阻力与血液粘滞性成正比,与血管管径的四次方成反比,故血管管径变化对血流阻力影响最大。阻力的计算为:Roc

即单位时间内推动一定量的血液通过 一段血管所需要的压力来表示。所需压力愈大,阻力也愈大;反之,则小。

单位时间内流经一段血管的血量就是容积速度Q,即心输出量,压力△P是主动脉与右心房之间的压力差。如果右心房压为零时,则总外周阻力=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

用dgn·s·cm5表示。正常值为600~2000dgn·s·cm5。总外周阻力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小动脉的口径发生改变时,从而改变总外周阻力,影响血压,对舒张压的影响尤为显着。当总外周阻力增大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心舒张末期存留在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增高,脉压减少。

反之,总外周阻力减少时,主要是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总外周阻力过高,是形成高血压的最主要因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