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62页(1860字)

又称“阅读学”、“阅读研究”。

研究书刊阅读过程的生理机制、社会机制及阅读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读书学研究的任务是读书活动的内部矛盾、内部规律,从而科学地指导读书,以便将书中的知识有效地、充分地、迅速地传递给读者,为读者所掌握,满足其求学的需要。

其本质属性有:(1)传递性。又称继承性,是读书学的固有特性。

读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读书的目的在于积累知识。继承文化遗产,指导和发展实践。(2)科学性。书的形成是科学活动的成果,人们要读科学书,同时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有优劣之分,要科学地读书。

(3)指导性。这是读书学的重要特性。读书学面向读者,提供最佳的读书方法,指出读书治学的门径,使读者懂得读书的科学道理。(4)社会性。

读书学的社会性一方面是指读书这一现象是社会的,读书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产生非常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读书学是为社会所需要的,读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读书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阅读的生理机制。

阅读是书面语言感知并与读者积累的经验相互联系的过程。

“阅读”这个概念应包括两层意思:①客体(知识载体)的信息(I)输入到主体(读者)的大脑(B),即I-B;②主体脑机能以实践经验或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体的信息进行能动反映(I),即B-I。阅读就等于“I-B-I”。阅读时,书籍上的文字符号作用于人的眼睛,透过眼球水晶体在视网膜上聚焦成象。

这一系列刺激引起神经冲动,沿着神经上行通道传向特定的效应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视觉言语中枢等部位,在对由视觉而来的刺激的分析、综合和行为的调节中,大脑皮层起着主要作用。脑科学研究发现,上述部位发生病变时,将严重影响阅读活动,甚至丧失阅读能力。

如视觉言语中枢出现障碍时会发生视觉失语症、读者只能看到字形,但不能理解字义,即使是非常熟悉的字也无法辨认。阅读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掌握阅读内容需要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形式,进行比较、抽象、概括、分类、具体化等的思维操作。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可以使读者对阅读内容进行创造性理解。

(2)读书的社会价值。中外学者对书的地位、作用进行了种种概括,如:书,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宇宙的情种;书,是“明月”、“清风滩”(〔宋〕杜浚语);书,是“却老方”、“活水源”(〔明〕于谦语):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语);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语);“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语)。

同时,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有了知识才能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克思借助于英国图书馆研读和搜集大量资料,写出经典巨着《资本论》。(3)读书的阅读类型。西方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描述。吉尔·G提出4种阅读类型是:情报型;以摆脱生活为目的的逃避型;求知型;文艺型。鲍贝尔格·R提出下面阅读类型:浏览;情报阅读;消遣阅读;记忆阅读;实用性选择阅读;分析阅读;批判阅读;扩展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校对阅读。(4)读书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很讲究读书的方法。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见解概括为6条要诀,称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鲁迅的读书方法有:a.多翻法。b.跳读法。

碰到疑问,跳过去,继续向前读,然后再回过头来研究疑问。c。

设问法。d.五到法。

即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脑到、手到。e.立体法。就是既有对原着的钻研,又有辅助读物,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

在国外,对于阅读行为的系统研究,起于19世纪。

当时重点注意对阅读外在机制的研究,力求掌握着述内容的转移和认识词句与理解读物之间的关系。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盛行阅读社会学的研究,目的在于阐明图书市场、行情、报刊、广告的效益等问题。

从40年代中期起,有关研究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内容及其作用的学术着作明显增多。其叙述的内容,不是简单地研究图书与读者,而是研究图书对读者的影响和读者对图书的需求。

国际间的学术组织是,“国际阅读协会(IRA)”。

【阅读书目】:

马登等编着,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阅读学概论》,高瑞卿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