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437页(945字)

现代哲学学说和流派之一。

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20世纪初盛行于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利,在旧中国也有传播。创始人是美国的皮尔士,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詹姆士、杜威,还有英国的席勒、意大利的瓦拉蒂、卡德诺尼、帕比尼、美国的米德、刘易斯、胡克,中国有杜威的学生胡适等。1877年11月和1878年1月,皮尔士将自己1872年的学术报告整理成《信仰的确定》、《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明白》先后发表,标志实用主义的产生。但“实用主义”一语,到1901年才提出。实用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当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并装扮成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多元宇宙观”。其基本观点,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认为经验是世界的基础,詹姆士叫“彻底经验主义”,杜威称为“经验主义”。他们把客观现实和经验等同起来,认为主体与客体、经验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其不同仅仅是经验内部的区分。可见,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基本信条是:有用就是真理,无用就是谬误。就是说,是否真理,不是看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是看它对人们是否有用,只要“有报酬”、“有效用”、“能满足需要”,就是真理,詹姆士认为:“能来满足我们的两重需要”的观念,“就是最真的了”。杜威认为,“所谓真理即效用”,真理只是人们设计的一种认识工具,成功了的就是“好的、真的”,否则就是“虚妄”。中国的胡适说得最直截了当:“真理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造出来供人用的,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真理’的美名的。”实用主义者也大谈实践,但他们所说的“实践”,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是类似于动物应付、适应环境的活动。实用主义否认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人生就是“冒险”、“赌博”;社会斗争就是不同心理气质的个人之间的冲突;历史是少数天才人物创造的。20世纪40年代以后,实用主义作为统一的、“最时髦”的哲学学派已经失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杜威死后,受到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的排挤。

但其基本精神在美国仍起作用,并和逻辑实证主义、语义哲学有合流的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