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26页(1732字)
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即表现为货币的劳动力的等价物”(23·614)。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他条件不变时,工人所得的名义工资越高,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就越多,因而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名义工资降低,实际工资也就相应降低。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在量上不一定总是同方向、同比例变化。由于实际工资除了取决于货币工资的数量外,还取决于物价水平、房租高低、税收负担的多少等多种因素,因此,“劳动力价格借以实现的生活资料量,又可以发生与这一价格的变动无关或不同的运动”(23·613)。例如,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就会因物价的上涨而降低;即使名义工资有所提高,但只要这种提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实际工资仍然会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名义工资的变化,不能确切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而且,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脱节,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加深。因此,在考察资本主义工人的工资变动趋势时,不能只注意名义工资的变动,而必须更多地注意实际工资的变动。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般说来,名义工资总是呈现上升趋势。但实际工资的变动则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盛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上升,有时下降。但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长过程看,工人的实际工资在波动中还是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实际工资的增长趋势,是建立在劳动力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我们知道,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于维持、延续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它包含着历史的、道德的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增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工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论是纯生理的因素,还是历史和道德的因素,都会使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纳入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范围,从而导致工人实际工资的某些提高。当然也要看到,工资水平的变动尽管以劳动力价值规律为基础,但在这个基础上,工资数量仍然可以有很大的伸缩性,因为劳动力价值中所包含的“历史的或社会的要素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甚至可能完全消失,以至除了生理上的限界以外什么也不会剩下”(选2·199)。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只要有可能,资产阶级总是力图把工人的实际工资压低。所以,实际工资的增长,也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再加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有可能稍微放松一下对本国工人的压榨和剥削,使工人的生活有所改善,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实际工资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劳动力价值也在提高。实际工资的实体是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量尽管可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增加,但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这就必然引起构成实际工资的单位实物量的价值量的减少。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会由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而趋于下降。所以,马克思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甚至可以不断增长,因而劳动能力的价值,也就是平均工资的价值可以不断下降,但生活资料范围、从而工人的生活享受仍然可以不断扩大。”(47·279)
实际工资的增长趋势,也并不意味着工资提高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上。
恰恰相反,工人所得的实际工资常常会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这是因为,劳动力“既然等同于商品,因而也就受那些支配着一般价格变动的规律的支配”(选2·198)。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大量产业后备军,即在劳动力商品出卖时存在供过于求的状况,根据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商品时,就必然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再加上劳动强度的提高、高物价、高房租、高税收等等,就造成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常常低于劳动力价值所应体现的生活资料量,工人的工资收入常常低于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费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是使平均工资水平降低,即“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劳动的价值(指劳动力的价值——引者)降低到它的最低限度。”(选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