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13页(2039字)

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原理。

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的研究,是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的。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马克思为了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规律,创立了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的原理。

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的原理,是按照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使用价值)把它们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马克思说:“社会年产品是由两个部类构成的;第一部类包括生产资料,第二部类包括消费资料。”(24·408)从而,把社会生产也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用Ⅰ表示)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即用于生产消费的产品的生产。

第二部类(用Ⅱ表示)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即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的生产。有许多产品,既可用作生产资料,也可用作消费资料,它们究竟划归哪一部类,要根据它们的最终经济用途来决定。

例如,粮食用作种子是属于生产资料,用作人们的食品是属于消费资料;石油用于生产过程是生产资料,用于人们的生活方面是消费资料。马克思指出,这种情况,绝不会影响这个分类方法的正确性。

关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的原理,是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来看,每一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可分成三个部分: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用c表示);用来购买劳动者的劳动力的价值,即补偿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用v表示);劳动者创造的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用m表示)。“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24·439)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只有两大部类生产的社会总产品都能在市场上卖出去,用于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使社会总产品都能够实现,从而保证两大部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交换在价值形态上得到补偿,在实物形式上得到替换,第一、二部类生产之间才能保持相应的平衡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够正常进行。

马克思具体分析了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年产品的基本交换关系,揭示了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必须保持相对平衡的规律。

社会再生产要能够正常进行,不仅要求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种生产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第二部类内部,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的不同性质,又把消费资料划分为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消费资料两个分部类。工人的工资购买必要消费资料,以维持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资本家无偿得来的剩余价值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购买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第二部类的生产又进一步划分为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用Ⅱa表示)和奢侈消费资料的生产(用Ⅱb表示)两个分部类。为了实现社会再生产,Ⅱa和Ⅱb的生产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同第二部类划分为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奢侈消费资料的生产相适应,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也要划分为两个分部类:制造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和制造奢侈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并且也必须保持相适应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来进行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

根据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理论,对于商品应该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去加以考察。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矛盾的统一。

作为价值,商品之间只能在量上区别;作为使用价值,商品之间在质上是不同的。

这样,就能够把社会总产品从使用价值方面划分为两大部类,从价值形态方面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重要原理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简单明了,但这是人类经过长期科学研究的结果。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得到解决。

马克思批判了他们的错误观点,吸取了其中科学的成分,对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创立了这两个重要的原理,为他的再生产理论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这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