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剩余价值规律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64页(1750字)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见23·679)。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生产和追逐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资本家不断提高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程度。

其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是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二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榨取相对剩余价值。但这两种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早期阶段,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为主。随着机器的进步和机器工人本身的经验积累,劳动的速度,从而劳动的强度也会增加,即工作日的延长同工人劳动强度的增加是同时并进的。

在考察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时,必须考察劳动的外延量怎样转化为内含量或劳动强度的问题。

自从工人阶级不断增长的反抗迫使国家强制缩短劳动时间,并且首先为真正的工厂强行规定正常工作日以来,也就是说,自从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再能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以来,资本就竭尽全力加快发展机器体系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同时,相对剩余价值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一般地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工人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劳动时间加在总产品上的价值,仍然和以前同样多,虽然这个不变的交换价值现在表现为较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单个商品的价值下降。但是,一旦强制缩短工作日,情况就不同了。强制缩短工作日,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节约,同时迫使工人在同样时间内增加劳动消耗,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更紧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空隙。这种压缩在一定时间内的较大量的劳动,现在算作较大的劳动量。

计量劳动时间,除了它的“外延量”以外,还有它的密度。10个小时工作日中一个较紧张的小时,同12小时工作日中一个较松弛的小时相比,会包含相同的或者更多的劳动。这样,就使外延量转化为内含量或强度,相对剩余价值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在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条件下,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

迫使每一个资本家必须大力进行资本积累,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一方面使那些有力量采用先进技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资本家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能以更高的速度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而那些无力采用先进技术的中小企业主则在竞争中失败、破产。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机器排挤工人,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导致人数愈来愈少的资本家占有愈来愈多的社会财富,而人数愈来愈多的雇佣劳动者,则处于贫困的地位。正是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必然日益尖锐化。

总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贯穿到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一切方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以及它的灭亡的整个过程。

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规律时,曾经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进行了批评。

他指出:李嘉图把剩余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混淆起来。在李嘉图正确叙述剩余价值规律的地方,由于他把剩余价值规律直接说成是利润规律,他就歪曲了剩余价值规律。另一方面,他又想不经过中介环节而直接把利润规律当作剩余价值规律来表述(见26Ⅱ·423-424)。

马克思在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剩余价值借助利润率而转化为利润形式的机制。《资本论》第三卷中所阐述的关于生产价格的理论,彻底弄清了剩余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使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阐述更为周详、全面和更加完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