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584页(1366字)

通过充分调动决策小组成员的潜意识,使其自由活动并扩大联想,从而促进异质因素的结合,得到具有创新性的方案的方法。

该方法亦称“综摄法”或“提喻法”,由美国Synectics公司的戈顿(W.Gordon)提出,并由普林斯(G.M.Prince)加以发展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创新方法。“集思广益”的原词Synectics源于希腊文的Synechein,意为“表面上无关联的事物的强行结合”。1961年,戈顿出版了《集思广义法——创造能力的开发》一书,提出了集思广义法的基本观点:(1)创造力并非习惯上所认定的只属于极少数天才人物,相反,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隐含的创造力,只不过表现出来的或多或少而已。(2)创造行为有着基本相同的心理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可以具体描述的,在艺术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作为创造精神产品的心理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3)在创造过程中,情感成分十分重要,发明创造不是描述已有的东西,而是在说明未知的事物,这样,理性思考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因为它是对已知事物的认识。(4)创造性心理过程通过学习和训练是能够被掌握的。戈顿将他在产业界的实际经验加以总结并积极推广,使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戈顿认为“变陌生为熟悉”和“变熟悉为陌生”是创造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创造的过程即是这两种活动的无限往复,把看似无关的东西相结合的过程。

一般集思广义法的步骤为:第一步,变陌生为熟悉。根本目的是去了解问题,借助已有分析方法及分析工具去查明问题的主要方面、具体细节和特征等。

也就是说把陌生的东西变成熟悉的东西,通过这个过程,人们才能充分地了解问题,以免以后的步骤变为无的放矢。但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不要过于沉溺于细节以至于“见树不见林”了。

第二步,变熟悉为陌生。也就是说要改变平常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陌生的眼光来审视熟知的东西,要用与以往不同的新观点和新角度来思考。为此往往需要暂时离开原来的问题,到新的领域去,并借助情感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尽力搜索看似与要解决的问题风不相及、毫无关联而实际上却有类似之处的因素。

在这里,类比是得力手段,常用的类比手段:(1)直接类比。即把自然界中另一事物直接与原问题进行类比,被比较的两个事物完全无需整体相似,而是从某种特定的角度,尤其是从二者构成元素的相互关系出发寻求相似点。例如,把因特网比做人的神经系统,二者在各自的基本元素(神经元和站点)如何组织成为整体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从整体考虑,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

(2)自身类比。亦称感情移入或角色扮演,即将自己的某部分或全部设想为要解决的问题对象,并想象该对象在问题条件下会有何“感觉”,有何“行动”。(3)象征类比。又称符号类比或词题类比,如利用抽象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符号、词句来与问题对比。

(4)幻想类比。通过神话传说或幻想与在技术上的某种愿望进行类比。

如用“芝麻开门”和声控门加以类比。戈顿认为:集思广益法的目的是摆脱纯理性思维和熟悉事物的束缚,寻求新的创意,这需要众人之间的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期提出尽可能多的新颖的方案。最后一步是“强行综合”,即把陌生化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和类比中发现的相似点重新与原问题联系起来,形成创造性的构想方案。

上一篇:头脑风暴法 下一篇:德尔菲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