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580页(805字)

即前南斯拉夫。

面积25.58万平方公里,人口2393万(1991年),首都贝尔格莱德,货币名称第纳尔。主要矿产有铜、铝、铅、锌、汞、锑、铬、镍、铁、煤等,森林和水利资源丰富。

工业主要有机械制造、黑色和有色冶金、造船、化工、纺织和食品加工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甜菜、向日葵、烟草等。

战前是落后的农业国,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中等工业化国家行列。战后的经济发展经历了高速、中速、停滞3个阶段。1953~1965年社会产值年均增长8.5%;1966~1980年为5.5%;20世纪80年代陷入经济危机,1981~1990年只有0.5%。经济中社会所有制成分占86%,私有成分在农业中比重较大(占70%以上)。

在社会产值中工业占43%,但基础工业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农业占14%。

1990年人均社会产值为3.95万新第纳尔(合3000美元左右),外贸额为330亿美元,逆差45.63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是德国、意大利和苏联。1950年开始实行工人自治,改革集中计划体制,恢复和发展商品生产,给经济带来活力,经济增长加速。1965年旨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改革因出现经济紊乱而失败,但开始注重质量和效益,经济呈中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转为实行“契约经济”,导致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均未奏效,经济危机又引发了社会、政治危机。1988年底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彻底改革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并于1989年制定了一系列新经济法规。1990年实行反通胀和改革的一揽子纲领措施,上半年初见成效。但1990年初南共联盟分裂后,各共和国先后举行多党制选举,民族矛盾激化。

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其顿、波黑先后宣布独立并爆发内战,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至此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已不复存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