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专家大辞典·广东卷》第12页(680字)

【介绍】: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结构化学家。男,1915年10月出生,祖籍台湾台南市,生于福建厦门。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由于其在化学上的贡献,1984年被欧洲科学院选为该院院士,1985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34年厦门大学毕业,1939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贡献: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学生许多已成为有名的专家。从1939年开始就从事放射化学、结构化学科研工作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科学上证实了本尼和萨瑟兰根据量子化学推论分析提出的过氧化氢分子结构型。证实了罗瑟洛根据合成化学反应提出的二联苯分子结构,并对这个新型芳烃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分析。确定了氮化硫及其一些衍生物的非过渡元素原子簇结构。根据对双氮分子的充分活化作为主要矛盾进行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朊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MoFe3S3、网状原子簇“福州模型Ⅰ”结构模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孪合重烷型双立方烷的“福州模型Ⅱ”,国际上对其“福州模型”给予很高评价。

主要着述:有《同质异能80Br核的化学分离》、《天然和人造放射性物质的发现和提炼》、《三苯甲基氯化物与溴化物晶体的初步X射线研究》、《消旋丝氨酸的晶体结构》、《固氮酶催化固氮活性中心的初步模型——兼论双氢分子络合活化的结构条件》等论文多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