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275页(1177字)

非均衡模型或非均衡联立系统由Fair和.Jaffee70年代提出。

他们构造了下述联立方程系统

Dt1Pt+X1tβ1+u1t (1)

St2Pt+X2tβ2+u2t (2)

Qt=min(Dt,St) (3)

△Pt=r(Dt-St) (4)

这里,X1和X2分别代表决定需求和供给的外生变量向量,Dt和St为系统内生的需求和供给变量,Pt为系统内生的价格变量。与通常意义下的联立方程系统不同的是:这里的Dt和St是不能直接观察的内生变量,称为潜在变量,能直接观察的是市场的实际交易量Qt

如果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均衡,即Dt=St,那么实际交易量Qt既代表需求,也代表供给,即Qt=Dt=St

否则,如果市场的供需不均衡,即Dt≠St,则Qt=min(Dt,St)。

非均衡模型中的方程(3),即Qt=min(Dt,St)称为极小化条件,是非线性的,整个系统因此而成为一个非线性系统。△Pt=r(Dt一St)为价格调整方程,即供给和需求的非均衡压力引起价格的运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品市场有一个基本的特征,价格对供求的有效调节,反之,供求压力又影响价格的运动。如果消费品市场是一个完备的市场,价格对供求的调节将是充分有效的,供求压力完全决定了价格的运动,市场由价格来结清。

用△Pt的符号确定Qt的来源,只是在系统外部利用了有关价格变化的信息。

非均衡模型或非均衡系统,源于企业针对最优产量的局部调整行为,于70年代初期由着名的计量经济学家Fair和Jaffee提出。尔后的十多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非均衡模型较其他更客观地描述了经济运行的现实。

无论是微观经济还是宏观经济,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而非均衡才是长期的,绝对的。非均衡计量经济学,正是通过模型描述这种经济运行的特点。非均衡模型的理论研究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参数估计技术的不断提高;单一市场的非均衡模型向多市场的非均衡模型的发展。其应用方面,非均衡模型的应用几乎遍及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所有领域。

如劳动力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信贷市场,而最多的还是消费品市场。

以T.Ito,C.Gourieroux,A.Monfort,J.J.Laffont等为先驱,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对多市场非均衡模型进行研究,80年代后期导出可解性条件和估计方法为标志,使这一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尔后一度萧条,进入90年代又渐活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