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复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401页(3178字)
20世纪60年代初期、特别是6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和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所设想的结果不相一致的情况。
按照那些理论而作出决策的发展中国家并未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奉行国内工业化和进口替代政策、实行经济计划化和政府多方干预的结果,是经济上遭遇着种种困难。进口替代经过较为宽松的初始阶段之后,便出现了国际支付差的赤字和国内通货膨胀,外汇的短缺和国内市场狭小使进口替代由耐用消费品转向资本品的预想成为泡影。与此相反,那些经济比较开放、注意发挥市场作用、执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却在经济上取得比较快速的进步。
这类发展中国家,一般地说,至少稳步地扩大了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而增加了外汇储备。
而带头转向出口鼓励的东南亚几个国家和地区,更在扩大劳动密集制造品出口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带来了经济的普遍繁荣。以东南亚地区而言,尽管要素禀赋和出口产品范围在几个国家中颇为相似,经济较为外向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泰国,在60年代中期,就比经济较为内向的缅甸和当时的印尼,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成就。和“出口悲观主义”相反,世界贸易额以空前的速度不断增长,从而也提高了对发展中国家各类出口产品(包括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的制造品)的需求。
面对这些情况,发展经济学家不得不对50年代以来的理论和政策,重新评价,在许多方面作出重大修正和转变。
(1)对经济计划化的得与失重新评估。
不少的发展中国家曾相继地实行计划化,作为发展计划制定的方法、宏观经济模式、部门经济模式、以投入-产出矩阵为基础的跨部门模式以及线性规划模式风行一时。然而,经济计划化的结果却令人失望。计划工作实际存在着许多缺点。
例如,过于重视宏观模式和宏观计划而相对忽视项目评估、刺激与反馈以及群众参与等微观考虑;过于重视数量指标而相对忽视难以量化但意义重大的因素;过于重视计划的制定而相对忽视计划的执行;过于重视城市的发展而相对忽视乡村的建设,等等。
(2)重新对市场作用作出评估。
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家偏于强调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全性,轻视价格-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采取集中的、周密的计划管理就可以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合理地运转。60年代以后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上述看法是有片面性的。他们说,价格-市场机制具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助于有效地配置资源并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二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用来完成政策目标并避免直接控制下出现的低效率和腐化;三是可以提供广泛的信息而花费不高。如果不发挥价格-市场机制的作用,夸大价格扭曲和市场失误,必将出现“政策引致的扭曲”(policyinducing distortions)和“非市场失误”(nonmarket failures)。
但是,他们在强调价格-市场机制的同时,又着重指出,他们并非主张政府必须接受自由放任的原则,而是主张政府应当培育、增进、加强和利用价格-市场机制,政府不要完全依赖全面的、细节的管理控制,而可以通过价格变动来执行政策,可以为发展生产、增加输出和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价格和收入刺激。价格变动包括外汇率、利息率、关税、租税和补贴。补贴和租税的配合特别有利于诱导厂商,使它们按照社会机会成本去估算投入品的价值,开辟外在经济的效益和引进新的生产技术。
各个发展中国家政策上的差异,引起了发展程度的差异。一个国家之所以穷,并不是由于贫困恶性循环,而是由于糟糕的政策。一个国家之所以不能利用外在经济,并不是由于外在条件不好,而是由于政策不当。
(3)对农业的偏见受到了纠正。
在这方面,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T.W.Schultz)作出了较全面的论证。
他认为,在50年代的经济发展理论影响之下,农业成为“糟糕经济学的很大牺牲品”。工业化被推崇到损害农业的地步,结果,农业被榨取了,伪装失业的概念被接受了,农民对刺激的反应力被忽视了。
要发挥农业的作用,必须给农民提供经济机会,必须扩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必须认识农业研究的经济价值。他认为,低收入国家的农民具有很大的能力去改变他们利用土地、劳动和经济机会的方法。虽然低收入国家的大多数农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们现有的成就显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他们在采用粮食高产品种上取得了成功。他们把农业研究和追加资本转变为粮食增产的能力是明显的、巨大的。
(4)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重新受到强调。
6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家中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对外贸易的呼声越来越高,集中代表这种新倾向的是西方着名经济学家哈伯勒(G.Haberler)的一句名言:“我是从国际贸易学说来论证发展问题的。”哈伯勒认为,把经济学分为“双重经济学”(duoeconomics)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实际上,存在的只有“单一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不过是“增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经济学就广义而言即是包括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在内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价格-市场机制,不仅最有利地调节了国内经济,也最有利地调节了国际经济,因此,国内自由竞争,国外自由放任,应当是统一的经济原则。
发展经济学在初始阶段所具有的片面强调集中管理、轻视自由市场功能、贬低对外贸易作用等偏见,是对大萧条的认识有误和自由主义衰退的结果。和哈伯勒的看法相近似的人们还批评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的一些概念和说法,如伪装失业、贸易条件恶化的长期趋势、有害的示范效应和贸易悲观主义等,还特别抨击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他们指出,这种战略必将造成政府引致的种种价格扭曲:利息率过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过高、农产品价格过低和外汇定值过高等,从而既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又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他们还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归功于新古典主义国际经济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
(5)社会项目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兴起。
在这方面作出努力的主要人物是芝加哥大学的哈伯格(A.G.Harberger)。他根据实用福利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建立了社会项目评估的理论框架。
这三个假设是:竞争的需求价格量度出各个边际单位对需求者带来的利益;竞争的供给价格量度出每个边际单位给供给者带来的机会成本;把所有的利益和成本总和起来就可以量度出整个社会的利益和成本。哈伯格通过对扭曲和外在经济或不经济的校正,提出了解决如何量度外汇、资本和劳动的机会成本以及如何计算社会贴现率的方法。
综上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在基本思路、问题论证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都有显着不同之处。
归结到一点: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比较注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的特点,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统一体系,提出了不少特殊理论。第二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则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并扩大了新古典主义的应用,无论在计划化的批评上,市场作用的重估上,农业重要性的强调上,国际贸易的再认识上,还是在社会项目评估的研究上,都可以看出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被人们称为“新古典主义的复兴”(The Neoclassical Resur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