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20页(899字)

一种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

强调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对汇率变动的影响。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学者的着作。

李嘉图等着名的经济学家也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的先驱,但最主要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公认是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提出这一理论,1916年后发表的数十篇论文和专着中都专门讨论或涉及到它,其中以1922年发表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文的论述最为详尽。购买力平价的出发点是每一种货币在本国都有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不同货币购买力的比率就构成了相互间汇率的基础。尽管货币的购买力难以衡量,但由于货币购买力和价格水平成相反的关系,可以用物价指数衡量汇率水平。

这样,汇率就由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决定,价格水平的变化也会导致汇率的变动。通货膨胀高的国家的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货币会升值。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绝对购买力平价,指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其二是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两个国家价格水平变动的比率。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相同的。

这种理论的成立还要有一些条件,如经济中的变化必须来自货币方面;价格水平与货币供应量变动成正比的货币数量论必须成立;国内相对价格结构比较稳定;经济中的实际因素如技术、人们的偏好不变从而使经济结构不发生变化等。这些条件在现实经济中当然难以完全成立,汇率在短期中更多的是受到价格水平变动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经验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中和通货膨胀很高的经济中才能成立,它在确定货币的均衡汇率和预测长期汇率的变动趋势中有一定作用。

但其实际运用和结果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如价格基期的选择、有关价格指数的选择、未来时期的价格指数的设计等。

此外,购买力平价只是指出了价格水平对汇率的作用,没有揭示这种作用发生的详细过程及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关系,不能完美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经济中汇率变动的经验。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们对这一理论的评价很不一致,70年代以来出现了很多新的汇率理论,对这一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