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73页(1222字)

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拥有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生产、营销或其他经营活动的企业。

多数由母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设立分公司或收买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子公司的方式建立起来。跨国公司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期,战后得以飞速发展,到今天它们已占全世界产量的20%,跨国公司内部的相互贸易占据全世界制成品贸易的25%以上。

从6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们对跨国公司的兴趣日见浓厚,提出了不少理论解释,这些理论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母公司为何不采用直接出口或授予东道国当地企业以许可证来生产授权产品的方式,而要直接投资设立子公司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代表性的理论。

(1)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其思想始于科斯(R.Coase)的交易费用理论,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建立子公司从而把交易置于一个企业之内而不是在市场上进行,必然是因为前者比后者的交易费用低。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母公司愿意内部化而不是外部化自身的特定优势。

(2)专用理论(Appropriability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特殊优势在于它能创造新的技术,拥有技术优势。

但是在创造出技术之后,一个企业希望自己能够占有这一技术优势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否则它就没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而企业往往会发现,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保持对生产秘密或技术诀窍一类的技术知识的控制和所有权比不控制要好。原因有二:一是如果该企业向东道国出售技术或予以许可证,那么该项技术会失去秘密并被其他企业模仿,从而使该企业丧失其技术领先优势;二是很难对这种技术转让定价,要让潜在买主了解该项技术的价值就意味着你要公布技术诀窍,而这种知识一旦公开,买主就没必要来购买了。因此为了保证能获得其技术优势的长期优势,母公司必须能直接控制国外子公司,以防泄密。

(3)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Dunning)发展的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试图为跨国公司提供一个统一的一般化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要直接对外投资是基于三种优势:企业特殊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和区位特殊优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

企业特殊优势是指企业拥有一些有形或无形的特殊资源如技术知识,是别人所没有的。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愿意也能够内部化(使用和控制)其自身的特殊优势而非外部化(出售)这些优势。

区位特殊优势是指企业把生产布局于资源更廉价的国外以降低成本,获得赢利。正是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企业才会对外直接投资以进行国际生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