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及节点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940页(985字)

节点是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地,是由经济活动的内聚力极化而成的中心,一般表现为居民点(主要是城镇)。

节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节点的规模等级体系。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节点之间存在着规模上的差异,不同节点之间在数量上和规模上组成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节点的规模等级体系。

通常从以下几方得到反映:①等级的完整性。可分为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前者指每一等级均有节点存在,后者指某一个或某几个等级缺少节点存在。

②节点的首位度。指区域最大的节点与第二位节点的人口比值。

③节点的数目比。即指下一级节点与上一级节点的数量比值。①节点等级模式。

指节点等级与人口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节点的职能体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节点以特定的职能服务于周围区域。

节点的职能体系反映各个节点在地域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分工,分工不同、职能不同的众多节点,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协作配合,以服务于整个区域。节点的职能分类,多数仍是对城镇职能进行分类。这方面最初是由奥隆索(M.Aurousseau)于1921年提出来的。哈里斯(C.D.Harris)以从事某产业的人口比率为依据,于1943年将美国城市分成10类。

此后,还有许多分类方法,一般都是通过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分析,找出一些对城市发展有显着作用的主因子,据此进行分类。节点职能分类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定性描述和定量化的数理统计两个阶段。

(3)节点的空间分布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各节点在地域上的组合形式、相互分布位置的状况。

通常可用如下指标来反映节点空间分布状况:一是节点集中指数。它是衡量节点空间集中程度的尺度。其计算公式为:

C=(1-H/P)×100%

式中:C为节点集中指数,P为区域的总人口数,H为节点之半数所在地域的人口数。C值越大,节点集中程度越高。

二是节点密度,即单位面积上某一等级节点或综合节点的数量。另外,节点的空间分布状况还可以用节点的空间组合形式加以说明,如有的节点成条状带或串珠状分布,有的则成星云状或团块状分布,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