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布卓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276页(728字)

【生卒】:1908—1986

【介绍】:

俄罗斯剧作家。

《课堂》(1930)是他的处女作。随后创作了喜剧《六对可爱的人》(1935)和《遥远的道路》,显露出他关注青年人精神世界的形成过程,艺术上具有淡淡的抒情意味,以及事件过程一般比较长的基本风格。1939年,他创作了成名作《塔尼娅》,几乎在原苏联的所有剧院上演过。1939年,他同导演B.H.普鲁契克共同创办了莫斯科剧社,后来该剧社成了前线剧团,上演了他的剧作《朝霞中的城市》(1940)、《不朽的人》(1942,与А.К.格拉特科夫合写)、《城边的小屋》(1943)。

剧社解散(1947)后,他又创作了轻松喜剧《青春遭遇》(1947)和《前夜》(1948,据屠格涅夫同名小说改编)、《欧洲编年史》(1952)。《漂泊岁月》(1954)是他的代表作,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性,使人物的个性十分鲜明突出,50年代的原苏联剧坛曾就作者对主人公所采取的不明确态度进行过争论。

《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是他的又一部优秀之作。剧作通过女主人公瓦丽娅命运的起伏,将爱情同劳动的尊严、人的尊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歌队的运用是该剧又一特色,它不仅是叙述者,也是剧中人物同观众沟通的媒界,对剧情的发展还起着纽带的作用,使过去和现在在时间变换上十分自如,在当时的原苏联剧坛引起极大反响。晚年创作有《残酷的游戏》(1978)、《无心的目击者》(1980)、《回忆》(1981)、《女胜利者》(1983)。他的作品中那种细腻的心理刻画、严格的顺序性以及人物的复杂多面性曾对原苏联戏剧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1980年因近年来创作的剧作获原苏联国家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