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832页(760字)

【生卒】:1866—1930

【介绍】:

阿尔巴尼亚人。

生于扎戈利烟商家庭。1882年随父亲到埃及,在该国的一所法国专科学校毕业。

后在日内瓦读完法律系。不久结识大诗人弗拉舍里,走上文学道路。

他一生从事创作的时间不长,却写下多种多样作品:短篇小说《一个家庭的历史》、《恰佑比的客人》(1898年之前);《一百一十三首寓言诗》(根据拉封丹的寓言改编,1898-1902年)、《印度之花》(1921);话剧《大地的希望》(1937);喜剧《死后》(1937)和《十四岁的新郎》。诗集《父亲-托莫尔山》(1898-1902)是代表作。

由三部分组成:祖国、爱情和真假童话。“祖国”里,汇集了许多歌唱祖国的爱国主义抒情诗。“爱情”里,汇集了不少赞美爱情的诗歌。《真假童话》中,搜集了113首根据拉封丹的寓言改编和创作的寓言诗,另外还有小型喜剧《十四岁的新郎》。恰佑比的爱国主义诗篇,除具有民族复兴诗人的作品的全部优点,还具自己的特色。他不像以前的诗人运用譬喻、暗讽、隐喻等手法进击敌人,而是以“要末死亡,要末获得自由”的战斗姿态出现在敌人面前。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爱情诗基本上由“情歌”和“希望”两类组成。特点是对祖国的爱与对情人的爱水乳交融,既表达了情人之间纯洁深厚的爱恋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怀念。他关心人民苦难,写有许多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优秀作品。

如对农村男尊女卑、买卖婚姻等落后习俗和封建思想的揭露与抨击,对到异国他乡流浪的谋生者的同情。他从民歌中汲取营养,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形成一种带有浓厚民歌风味的新诗歌。

诗人并能像小说大师那样成功地刻画人物,通过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民族复兴文学的画廊。他还是民族复兴时期屈指可数的讽刺诗人、喜剧作家和寓言作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