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858页(759字)

【生卒】:1894—1973

【介绍】:

埃及小说家

生于开罗一个书香门第,较早接触了阿拉伯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中学毕业后入高等农科学校,因病辍学。

青年时期曾游历瑞士、法国,广泛涉猎欧洲文学,深受莫泊桑、契诃夫、屠格涅夫等作家影响。

1925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朱姆阿·谢赫》刚一问世,便受到文学界的注意。

一生出版27部短篇小说集,11部长篇小说,16个剧本,4部游记,4部散文集,11部研究论着,被誉为“阿拉伯小说艺术的奠基人”,影响深远。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曾受埃及资产阶级文化启蒙和社会改良思潮影响,追求理想道德。作品以人道主义为主线,对普通人、特别是处在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的命运倾注极大同情,真诚地描写埃及城乡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和心理状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劫难逃》(1941)、《粗唇》(1946)、《行行好吧》(1949)、《面具之后》(1948)、《新年快乐》(1950)、《我是凶手》(1961)、《今日之女》(1971),中长篇小说《无名氏的呼声》(1939)、《赛勒娃仿徨歧途》(1944)、《革命者》(1958)和《再见吧,爱情》(1959)、《蓝灯》(1960)、《泥塑偶像》(1969)等。剧本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两类。

历史剧取材于阿拉伯历史事件,如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大事件和人们恐怖心理的《第十三号防空洞》(1943)、《炸弹》;社会剧则针砭时弊,如《比恶魔更狡猾》(1956)等。游记文学成就较高,如以抒情式散文写成的《狮身人面兽在飞翔》是他游历法国、瑞士和美国的记录,《太阳与夜晚》是在北欧诸国游历的写实。

还着有杂文集《香气与烟雾》、《容貌与皱纹》,语言文学专着《阿拉伯语问题》、《小说艺术》和《小说、戏剧研究》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