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50页(1200字)

【生卒】:1899—1986

【介绍】:

阿根廷小说家人、文学翻译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童年受英国家庭教师教育,涉猎大量欧美文学名着,从小即显露创作才能。6岁时写了一篇有关航海题材的短篇小说,9岁时把英国着名作家王尔德的小说《快乐王子》译成西班牙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家移居瑞士,在日内瓦上中学,后入剑桥大学,掌握德、法、英等语言。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大战后,随家遍游欧洲各国。

在西班牙居住期间,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1年回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公共图书馆供职,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

1946年,庇隆上台不久,作家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图书馆中的职务,派去当市场家禽稽查员。他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1950年庇隆下台后,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哲学系教授。后在美、英、法、西班牙、瑞士等国讲学,获广泛欢迎。

一生创作甚勤,晚年双目失明,仍笔耕不辍,但婚姻并不如意。1967年8月,从母命与出身望族的艾尔萨·阿斯特德结婚,不久离异。

1986年4月26日,与陪伴他20余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娅·儿玉结婚,并宣布儿玉为其遗产唯一合法继承人,以便保管、整理和出版其遗作。

由于作家在文学上的贡献,于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国际出版家协会颁发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81年获墨西哥奥林·约利兹文学奖,1983年获西班牙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1986年6月14日因肝癌卒于日内瓦。作家最重要的创作成果在短篇小说方面。

在哲学思想上,早年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深刻影响。他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堕入迷宫,既看不清方向,又找不到出路。

因此,孤独、迷惘、彷徨、失望成为贯穿其作品主题的基调。

在表现手法上,总以客观的角度来观察现实,描绘氛围,网织人事,因而显得理智、澄澈、冷静、安详,没有个人的悲喜哀乐。

其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动人见长,却别出心裁,结局出人意外,颇富哲理,且文体干净利落,构思新颖奇特,结构巧妙精确,情节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常在东方异国的情调中展开,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除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外,还有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5)、《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迪埃的报告》(1970),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铁币》(1976),散文集《永恒的历史》(1936)、《马丁·菲耶罗》(1953)、《幻想动物世界教科书》(1957)、《七夕谈》等。

此外,他还翻译了福克纳和卡夫卡的许多作品。

上一篇:比奥伊·卡萨雷斯 下一篇:布尔里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