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67页(523字)

【生卒】:1943—

【介绍】:

英国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

主要着作有《莎士比亚和社会》(1967)、《流亡者和移民者》(1970)、《权力的神话》(1976)、《批评与意识形态》(1976)、《沃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1981)、《克拉莉莎被侮》(1982)、《文学理论:导论》(1983)、《批评的作用》(1984)和《与众不同》(1986)等。伊格尔顿公开承认是马克思主义者。

一般说,他早期的着作企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建立一种“真正的文本科学”。但70年代以后,他开始重视意识形态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任务是积极参与并指导人民大众的文化解放”,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性的”,“只是相信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必须反对绝大多数男女受压迫的社会,并深信这种社会应该改变”。80年代以后,他赞扬女权主义,接受新历史主义,强调整体性,从客观方面考察文化现象;他注意从各种新派理论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关注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因此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发人深思的促动力量。他的新作《希思克科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1995)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关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