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的教学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4:57:1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243页(424字)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次明确提出的教学原则。

他强调教学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教学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培养“德行”是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的终级目的是培养有美德的人,而德行乃是知识的积累,“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品行与性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心灵获得何种观念。

因此,教育离不开教学。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性的教学”,但他并不认为所有的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如果为了收益、谋求生计和娱乐而学习,都与教育性无关。

纯粹的知识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技巧,不能改变心灵中已有的“观念”,因此,就没有教育性。赫尔巴特明确地论述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肯定了教学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性。但他把教学与教育仅看作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在理论上有片面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