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3:47:33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305页(1069字)

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的谈话中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这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革命”这一概念,通常是指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质的飞跃。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完成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这次革命是夺取政权解放生产资料归劳动人民所有的问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开始的改革,将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这是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是解决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使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指我们的改革已经和将要引起社会变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第一,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实践证明,过去的那一套是不成功的,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85年3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第二,我们的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在我国人民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也是对旧体制的革命。

邓小平认为,我国的体制改革,是要解决30多年来形成的体制上的弊病,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方面、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要对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相应地建立起新体制,这实际上是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全面改造,所以叫第二次革命。

第三,改革将引起整个社会重大、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影响既深刻又广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各方面的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会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同时,改革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