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3:47:33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305页(1195字)

1992年1至2月,邓小平在南巡时的谈话中明确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解释道:“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贯思想,早在1984年11月12日他在同挪威首相谈话时就指出,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页)1985年10月23日在同美国企业家的谈话中,他讲应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

我们现行的改革对生产力的解放,不仅要把生产力的主体因素劳动者从“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中解放出来,而且要把企业从过去没有自主权、一切依赖国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还要把政府从包揽无遗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率先开始改革,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逐步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了集体和个体两方面的积极性,在短短的几年中,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

1984-1988年的5年里,“共创造工业总产值六万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七。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

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也大幅度增长”。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可以说,这个期间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6页)因此,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