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1:14:4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429页(710字)

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

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适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南宋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学记》又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三个原则,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引导学生,但不能牵着他们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对之施加压力;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途径,但不能代替他们达成结论。朱熹把教师的启发比做“时雨之化”,并指明教师启发的作用在于引导、指正和释疑。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使用“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启发式教学。18世纪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反对注入式教学,认为教学应该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是泛泛地增加概念。

德国的赫尔巴特主张遵循他提出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的教学过程来启迪学生的思想,增进系统的知识,培养推理能力。

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现代教育论中的启发式教学又增添了新的含义: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遵循教必须通过学的客观规律,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的结合;强调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智力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使知识的掌握与心理的发展相统一。启发式教学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相互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积累,对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必将更加深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