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263页(1142字)
【生卒】:1811—1872
【介绍】:
清末湘军首领、洋务派、理学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1838年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等侍郎。
1853年初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运动为“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并开始率兵阻击太平军,旋败于靖港,投水寻死,被救起。
其部在湘潭获胜,又占岳州(今岳阳)。10月陷湖北武汉。接着加兵部侍郎衔,率部东下,破田家镇。
1855年初在湖口被太平军打败,退守南昌。
次年秋,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他乘机指挥湘军反扑。1858年11月令李续宾率湘军主力6000人攻安徽三河,被太平军歼灭。
1860年8月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后一度受困于安徽祁门。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陷安庆。
11月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
1862年春,为协办大学士,主张“借洋兵助剿”,派李鸿章到上海、左宗棠入浙江,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法人德克碑的“常捷军”夹攻太平军,并派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1866年被捻军战败,12月回两江总督原任。在镇压农民运动中,力主“购买外洋舰炮”,模仿“试造”,并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等军事工业,为洋务派的首领之一。次年授大学士。
1868年8月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中残民媚外,屈从法国侵略者,杀无辜良民20人、充军25人,受到舆论谴责。
9月调任两江总督。他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又曾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道学,同时也接受思孟派和陆王心学的某些观点,是清末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他以主观的诚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主宰及其变化的根源,并宣扬天命论。但也有些辩证法的观点,如肯定事物存在矛盾和对立:“天下之道,非两不立”等(《书札》卷1)。他根据明将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结合儒家思想,确立了湘军忠君勤王、捍卫封建礼教的建军宗旨,主张以“忠义血性”的儒生为将,选募“朴实少心窍”的山农为兵,自统领至兵勇逐级自选、层层节制,精练勤训,厚饷拔缺,将领以父兄身分对待士兵,并在军中形成上下尊卑等级秩序,人人信奉“仁礼”、“忠信”的信条。其用兵则强调“稳慎徐图,审势审力,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曾自诩所谓“结硬寨,打呆仗”。上述思想在晚清具有较大影响,并使兵儒思想的结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军事言论和所编《水师得胜歌》、《陆师得胜歌》、《爱民歌》等收入后人编辑的《曾文正公全集》中。
《清史稿》卷405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