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86页(709字)
孟子关于社会政治的基本思想,仁政学说的重要内容。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朱熹注曰:“社,土神。稷,谷神。
建国则立坛壝以祀之。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天子,至尊贵也,而得其心者,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
”孟子倡仁政,强调“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孟子·梁惠王上》),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夏书》)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早在西周初年,周公等人就以“明德保民”而得“天命”来解释周的代商而立。至春秋时代,随着民的地位的提高,儒家对君、民关系的阐述更具重民轻君的民本色彩:“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至战国之世,孟子继承发扬周公、孔子等人的思想,形成了以仁政为中心内容的民贵君轻的社会政治思想。他主张,“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
诸侯危害国家可以易位,社稷不能福佑百姓也可另立,只有“民”处于永不可更易的最重要的地位上。
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集中概括,它警醒后世国君把自身利益放在国家安危系于民心向背的前提下来考虑,对缓和阶级矛盾,延缓封建制度的衰亡,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