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错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4:41:3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594页(451字)
荀子所首先使用的术语,意谓措置。
指人所处的客观环境。《荀子·荣辱》:“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按:注、错二字同义。《广雅》:“措、鉒,置也。”注,与鉒通。措鉒即注错。荀子认为,凡是人,都具有“无待而然者”的共同特点:“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荀子·荣辱》)等等,这是禹、桀之所同的。然而,“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荀子·荣辱》)。
客观环境可以改变事物和人的先天个性。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削而为工匠,积反(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荀子·儒效》)荀子认为,积渐可以成习。因此,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荀子·荣辱》),以便能受到好的环境的影响。
荀子比较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其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