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歌而颂
书籍:历代赋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8 01:43:1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历代赋辞典》第1226页(560字)
当一种文学体裁刚刚兴起于社会民间时,往往引不起文人的足够重视,当它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学体裁时,文人们才开始注意对它进行探本求源的研究,来探讨它的基本特征。
赋的情况就是如此。萌芽于战国时期的赋体,到了汉代,已成为汉文学的重要形式,这时才出现了对赋的特征的理论概括。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录有:“刘向云明不歌而颂”,“颂”通“诵”,朗诵意。刘向的话可能本于鲁诗传,《汉书·艺文志》载:“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杨明照先生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卷二》中有按语道:“‘不歌而颂’,本见汉志诗赋略,而云刘向者,因汉志出于七略,而七略又本诸别录故也。”可见,“不歌而颂”最初出于刘向的《别录》。
刘向以“歌”与“诵”来区分诗与赋,从诗乐角度抓住了赋的特征。赋虽然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与乐曲无关,就是说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这与诗的合乐歌唱特点是根本不同的。
当然后来许多诗也“不歌而颂”了,那是诗与乐的逐渐分离变化,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也不能由此而否定刘向以“歌”与“诵”来划分诗、赋的时代意义。
“不歌而颂”虽不能概括赋的全部特征,但它仍不失为对赋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探本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