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27:3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页(1145字)

【生卒】:约前480—前420

【介绍】:

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鲁国。他出身贫寒,自称“贱人”。史载他曾经做过工匠,他的弟子也大都是一些小生产者。他自己后来虽上升为“士”,但在政治上仍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与要求。相传他早年曾学习儒术,但不满儒礼的烦琐,于是聚众讲学,另立新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提出“兼爱”、“尚贤”、“非攻”、“尚同”、“非乐”、“节用”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反对儒家的礼义仁政,在当时和后代都很有影响。其着作有《墨子》。

墨子论文主张“尚用”,就是坚持从下层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要求“文学”与“言谈”,即与政教、法令、学术有关的一切文章和言论都有实用功能:“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利者也。”(《非命下》)在“三表”法中,也要求“立言”要“有用”,要“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就是要求“文学”和“言谈”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对人民有实际的好处。墨子对统治阶级挥霍浪费人民财产,制造和演奏器乐,玩赏音乐极为不满,提出了非乐论:“子墨子言曰:仁之事也,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这里的非乐,不是否认音乐的美感作用,主要是反对统治者追求声音之乐,夺民衣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这一主张反映了下层人民对奢侈腐化的统治者的愤慨和抗议,有其进步意义。

但其认识有片面性,只看到统治者追求声色之乐危害人民的一面,没有看到人民也可以利用文艺陶冶情操,鼓舞斗争意志,和统治者作斗争的一面。正如荀子所批评的那样是“敝于用而不知文”,在对文艺作用的认识上表现了严重的局限性。由于主张“尚用”与“非乐”,在内容与形式、文与质的关系上,墨子极为重视文学的内容,主张“尚质”。他明确提出“先质而后文”(《墨子闲诂》附录引《说苑》《墨子》佚文),反对华辞丽藻,反对“以文害用”,认为作文如果“辩其辞”,人们就会“怀其文”而“忘其直(质)”,出现买椟还珠的不良后果。

但他没有全面论述文质关系,对文艺形式的作用估计不足。

上一篇:有为而作 下一篇:庄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