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29:4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3页(1016字)

【生卒】:约283—363

【介绍】: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

葛洪少年家境贫寒,躬耕田亩。好读书,农隙之暇,乃负笈徒步引借;无纸笔,便日伐薪卖之,以自给。

遂博通群经,少年即以儒学、文学知名于世。永宁二年(302)吴兴太守顾秘任命葛洪为将兵都尉,升伏波将军。

元帝司睿为丞相时,辟为丞相掾,后作过州主簿,谘议参军等职。西晋惠帝时,因参与镇压张昌、石冰农民起义有功,被封侯赐爵。

葛洪为神仙异养之法,晚年携子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葛洪着有《抱朴子》、《神仙传》等。晋书葛洪传说他有、赋、碑、诔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已散失。葛洪又曾托名刘歆撰《西京杂记》,鲁迅评谓:“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中国小说史略》)《晋书》卷七一有葛洪传。

葛洪的《抱朴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

他继承先秦以来儒家崇实尚用的文学观点,强调文学应该有益教化,反对“徒饰华藻”:“夫制器者珍于固器,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应嘲篇》)又说“古诗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也。”(《辞义篇》)葛洪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应该统一,而以内容为主,对当时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提出了批评:“夏后之璜,虽有分毫之瑕,晖曜符彩,足相补也;数千万言,虽有不艳之辞,事义高远,足相掩也。”(《喻蔽篇》)葛洪针对时人的好尚以及旧的传统观念,激烈地反对贵古贱今的不良倾向,认为今胜于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现实在发展,反映现实的文学,也必然要进化发展。他说:“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何以独文章不及古也?”(《钧世篇》)葛洪认为今文胜于古文,《尚书》不如近代的诏策之清富赡丽,《诗三百》不及《上林》、《羽猎》之汪博富。葛洪大胆地说《书》、《诗》不如后代作品,就其具体作品讲,未必恰当,但其倡导今胜于古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葛洪对古代的文化遗产主张有选择地继承,并不一概否定。葛洪主张文学批评要客观,切忌主观片面,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如说“近之人情,爱同憎异,贵乎合己,贱于殊途。”(《辞义篇》)葛洪认为作家的才性与文章的风格有密切关系。

葛洪还反对“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的观点,主张文章德行并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