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冕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1:4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9页(884字)

【生卒】:约766—约830

【介绍】:

字敬叔,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唐肃宗时集贤殿学士柳芳之子。

曾官御史中丞,累官迁至太常博士,出为婺州刺史兼福建观察史。史称其博学富文词,世为史官。

有《语笔》已失传。

《全唐文》辑存其文十篇。

柳冕是继元结、李华之后提倡古文,反对六朝骈俪之习的文论家。他发展了李华的文学主张,更加强调文章的载道作用,即发扬“六经”的道的作用。他认为“经术尊则教化美,教化美则文章盛,文章盛则王道兴。”(《谢杜相公论房杜二公书》)“故言而不能文,非君子之儒也,文而不知道,亦非君子之儒也。”(《答衡州郑使君论文书》)他主张文道兼重,在《答徐州张尚书论文书》中说:“文而知道,二者兼难,兼之者大君子之事也,上之、周、孔也;次之游、夏、荀、孟也;下之贾生,董仲舒也。”他把道和文联系起来,“卫道崇文”是柳冕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这和韩愈的因文以见道,重道而不废文的主张颇相类似。但他对“道”的理解又和韩愈有所不同。

他认为“盖言教化发乎性情,系乎国风者谓之道”,即谓圣人之道应该体现在化民成俗的教育作用上,所以说“雅之与正,出乎心而成风。”所以,他的文道合一,实质上正是文教合一。

在文学反映现实的问题上,柳冕强调“陈以观人风”(《答杨中丞论文书》),他认为“文生于情,情生于哀乐,哀乐生于治乱”(《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他的着眼点在于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功能,这就把文学和现实生活和政治的关系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柳冕论文还谈到气。他说:“天地养才而万物生焉,圣人养才而文章生焉,风俗养才而志气生焉。故才多而养之可以鼓天下之气;天下之气生,则君子之气盛”(《答杨中丞论文书》)。

他从文教合一的观点出发,把社会风气,作家志气、文章气势,兼三者而言之,认为文章必须是关系教化,鼓舞人心,表现作者的高昂志气,才能以气驭词,“五彩并用”。这种看法颇有独到之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