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5:22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82页(1064字)

【生卒】:1045—1105

【介绍】: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国子教授、校书郎、起居舍人等职。

几经贬官,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着有《黄山谷集》、《豫章先生文集》。《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黄庭坚曾受旧党赏识,但并未得到重用,新党掌权却遭受排挤打击。他以传统的儒学为宗,又深受释、老思想影响,对政治得失、功名利禄超然度外,他的作品也缺乏强烈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他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同出于苏轼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兼擅行、草,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黄庭坚被尊为江西派的鼻祖,他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具有广泛影响。

黄庭坚论诗讲求用字造句,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释惠洪《冷斋夜话》引黄庭坚的话:“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点铁成金”重在遣词用字;“夺胎换骨”偏于取意造句,二者的特点都在于摹拟,把古人的诗意词语加以演化,实际无法彻底摆脱古人的旧套。

黄庭坚强调多读书、尊循古人的绳墨。

《答洪驹父书》批评洪读书少,缺少古人绳墨。《与王观复书》也提到“读书未精博”。他把多读书尊守古人绳墨作为学诗的入门,但诗到极至处又不宜拘守绳墨。《答洪驹父书》讲到诗之最高境界“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与王观复书》说杜甫夔州后诗、韩愈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黄庭坚论诗重在形式技巧,但也接触到思想内容,《答洪驹父书》要求“有宗有趣”;《与王观复书》提出“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但具体内容有很大局限,强调抒发个人性情,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他反对以诗歌干予现实,发挥积极的社会政治作用,认为这是“讪谤侵陵”,将招致“引颈承戈”、“披襟受矢”的杀身之祸。

这是由于他政治上屡遭打击,因而在创作上产生恐惧畏缩的逃避现实思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