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1:3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29页(965字)

【生卒】:1526—1590

【介绍】: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继李攀之后主持文坛,为后七子的领袖。

他独柄文坛二十年,名贯海内,当时文士莫不奔走门下,以求提奖。着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七四卷,《续稿》二〇七卷,《读书后》八卷。《明史》卷二八七有传。

《弇州山人四部稿》中有《艺苑卮言》十二卷,清人丁福保辑《历代话续编》仅收八卷,不辑《附录》四卷。

《艺苑卮言》是王世贞中年时期的着述,晚年又作了修订,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文学主张。他与李攀龙一样,继承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提倡复古,重摹拟,工藻饰,晚年攻击者渐起,稍有悔悟,渐趋平淡,但基本倾向仍未摆脱崇古拟古之风。

如说:“世人选体,往往谈西京、建安,便陶、谢,此似晓不晓者。毋论彼时诸公,即齐、梁纤调,李、杜变风,亦自可采,贞元而后,方足覆瓿。”把学习对象限制在盛唐以前。他论诗强调格调,重视才思的作用。

提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才,包括天赋和积学;思,指艺术构思。才、思是格调的基础,格、调指诗的意境。他要求诗的意境应该“神与境会,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歧级可录,无声色可指。”他主张意境应该独造、丰满,为此必须广泛地学习前人作品,严格选择学习对象,所谓“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他重视诗法,提出诗有篇法、句法、字法,必须严格遵守。

但要求遵循诗法而不露痕迹。认为前人作品均有成法,只是无阶级可寻。

故提出“由工入微,不犯痕迹,所以为佳”。

王世贞论诗倾重形式技巧,但有时也强调表现真情实感。在《章给事诗序》中说:“自昔人谓言为心之声,而诗又其精者。予窃以诗而得其人。

……后之人好剽写余似,以苟猎一时之好,思踳而格杂,无致于性情之真,得其言而不得其人,与得其集而不得其时者,相比比也。”王世贞还认为一切见诸文字记录的书面语言,都是历史,“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文章是社会生活的记录,但有华、实之分,他重视辞采,又反对过分追求辞藻。他还重视民歌戏曲等通俗文学。

这些主张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与他崇古、拟古的基本倾向是矛盾的。

上一篇:屠隆 下一篇:臧懋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