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崧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47:1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75页(647字)

【生卒】:1818—1867

【介绍】:

字伯山,一字松崖,江苏仪征人。

道光二十年举优贡生,曾任事金陵书局。他父亲刘文淇专门研究《春秋左氏传》,有名于当时。毓崧自幼便随父客游四方。在他父亲教育下,也特长于校书,曾校勘《王船山遗书》,撰《王船山年谱》二卷。

所着除经学着作外,有文集十六卷,集一卷。替杜文澜编辑《古谣谚》一百卷,取材广博,别择谨严,他的儿子寿曾也参加了纂辑工作。《清史稿》卷四八八《儒林》三有传,附刘文淇传后。

刘毓崧为《古谣谚》写的序言,阐明了作者之用心,表现了他对民间谣谚的看法。

对流传在人民口头的谣谚,很少有人重视,并被有的封建士大夫诬为“诗妖”。刘氏的序言则以为谣谚“与风雅表里相符”,把它提到和风雅同样的高度。

他并进一步阐明了谣谚反映现实的精神及其社会作用。他认为诗歌和谣谚同样地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表现。

所不同者,仅仅是“风雅之述志,着于文字;而谣谚之述志,发于语言”。他推原“谣谚之兴,由于舆诵”,和政治的关系密切,所以说,“欲探风雅之奥者,不妨先问谣谚之涂。”并明确指出:编者采集谣谚的目的,在于“酌民言而同其好恶”,和陈诗观风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从文字和声音关系去说明民间口头文学的艺术,认为“言语文学科,实有相因而相济者”,这论点也很精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