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论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02:1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96页(952字)

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的早期美学着作。

写于一九〇四年。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以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美学观点评论中国文学现象的着作。

作者高度地评价了《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认为是“宇宙之大着述”,“我国美术(指广义而言,包括文学)上之唯一大着述”。他从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歌是美术之顶点,悲剧又是诗歌之顶点。《红楼梦》则是“悲剧中之悲剧”。在中国封建文学传统面前,小说一直是受鄙视的,认为是“小道”,“君子不为”,王国维对《红楼梦》这种高度的评价,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作者指出了《红楼梦》人物创造的典型性及其方法。最早地批判了《红楼梦》研究中的繁琐哲学。

他说,“夫美术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可,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因为它是“本于作者之经验,则雕刻与绘画家之写入之美也,必此取一膝,彼取一臂而后可”。他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创造典型,而典型则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基于这种认识,他批评那种“以考证之眼”研究《红楼梦》,则是“甚不可解者也”。

但是,他评论《红楼梦》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则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厌世主义。

叔本华的哲学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走向垂死阶段的思想情绪,认为人的本质是“生活之欲”,它支配人的一切言行。

但是,这种意志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于是就必然产生苦恼、悲观、厌世。人就是生活、欲望、痛苦三者的统一。

从这个观点出发,王国维认为,文学艺术的任务就“在描写人生之痛苦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而《红楼梦》正是最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人生的欲望——痛苦——解脱的全过程。“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真切何如哉!”王国维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正是从这里出发的。

因此,这篇论着也借《红楼梦》宣扬了叔本华的反动哲学,表现了王国维世界观和美学观的阶级局限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