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08:5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40页(834字)

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

南戏的起源大约开始于北宋宣和年间,经过七、八十年的酝酿,至南宋光宗朝而盛行。

明祝允明的《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徐渭的《南词叙录》也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绍熙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克庄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南戏发生的地方在温州,故在戏名上加上温州或永嘉;鹘伶、声嗽指腔调;南曲戏文是和北曲杂剧相对而言,南戏则是它的简称。

南戏一般认为它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虽不如杂剧盛行,但在南方民间仍流传广泛。由于它产自民间的地方戏,文学上音乐上文人润饰少,不为人所重视,所以保存下来的剧本不多。本世纪二十年代有人从《永乐大典》中发现三本完整的南戏,即《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今人钱南扬校注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

存目今知有一百七十种左右。《牧记》、《拜月亭》、《荆钗记》、《白记》、《杀记》、《琵琶记》等,多经明人改编。钱南扬《宋元南戏辑佚》收南戏残曲颇详尽。

南戏在文字上为纯南方的民间文学,以醇朴之风格着称。

音乐上不寻宫数调,但求顺口可歌,并有合唱。到了明代,许多作者认为南北曲互见短长,便大胆地系北曲入乐,出现南北合套的结构,如高明的《琵琶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明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