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事增实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17:5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403页(1383字)

这是王充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

语出《论衡·艺增》:“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着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

”王充说的文是广义的,泛指学术着作,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王充生活的时代盛行谶纬迷信之学;在学术着作中,“奇怪之语”“虚妄之义”,“增益实事,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

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也颇为流行。面对这种文风,王充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认为“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是不依据事实的随意夸大,是任意的胡编乱造,是“失本离实”的虚妄之言,有损于事物的真美。王充说自己《论衡》的写作宗旨是:“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又说:“九《虚》三《增》,所以使俗务实诚也。”(《论衡·对作》)“疾虚妄”“务实诚”是王充写作《论衡》一书的目的。他反对言过其实是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

王充反对“言事增其实”的文风,实际已经接触到文学创作上的夸张虚构问题,涉及到文学创作中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理论问题。

王充的所谓“增”即增饰、夸饰,是从“言事增其实”中总结出来的。在《论衡》中有三篇,即《语增》、《儒增》、《艺增》是专门讨论增饰的。《艺增》对经书中的夸饰,采取了肯定的态度。他认为夸张的语言和描写对于喻事、颂美、刺恶都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令怳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并提出“增”不能“失其本”、“离其实”的原则。他举《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为例,说“言其‘闻于天’,增之也。

”又说,“诗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他还举《诗经》中“维周黎民,靡有孑遗”为例,说“言无孑遗一人,增之也。”“而言‘靡有孑遗’,增益其文,欲言旱甚也。”从王充对《诗经》中某些夸饰的分析看,他对孟子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对于文学创作中的夸张虚构手法是有所认识的,认识到了文学上的夸饰使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使其文更有说服力。但是,王充的认识局限很大,他在《语增》、《儒增》中,对于儒书,诸子中的夸张及其一些神话传说,大都采取批判的态度。如在《对作》篇说:“《淮南书》言:共工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世间书传,多若等类,浮妄虚伪,没夺正是。”这批判显然是片面的。

王充认识上的这种矛盾,反映了他对文学性质特点的认识不清,他用生活事实代替艺术真实,过分地强调了生活事实,还没有真正理解艺术创作中夸张虚构的重要意义。

王充关于夸张虚构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即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

晋代的左思反对文学创作上的夸张虚构,批评汉赋“子辞则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他主张“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三都赋序》)他自己创作《三都赋》则是:“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左思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显然深受王充的影响。刘勰论述文学的“夸饰”方法时提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原则(《文心雕·夸饰》),这明显地是王充的“增”不能“失其本”、“离其实”的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可见,王充的“言事增实”的观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

分享到: